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毗邻的晋华宫矿,建于1956年。当时我的四叔任厚随着煤炭工业部建井二处的上千名大军开进大同云冈峪石板沟一带,受命开始建设晋华宫矿。正值天寒地冻,西北风夹着黄沙呼啸而来,荒山枯草一望无际,百里河道冰天雪地,建设者们就地搭起帐篷,在荒无人烟的深山沟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四叔说,当时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他所在的是开拓大巷的工程队,整个生产作业环节全凭手工劳动。劳动强度大不说,开掘的巷道里地板涌水顶板淋水煤壁渗水,好几台水泵不停地抽水,但工作面里边的水仍然很大。有时打眼儿遇上水线,钎杆钻时水珠乱飞,拔出钎杆更是水如泉涌,装炮和填炮土实在难操作。当时水靴和雨衣数量很少,一个班三四十名工人仅分配几双水靴和几件雨衣,大部分人穿着布鞋,出井后衣服鞋袜湿透。当时也没有澡堂,工人出井后只能用洗脸盆冲洗一下了事,第二天上班时衣服鞋袜未干又穿上下了井。生活也很是艰苦,一周改善一次伙食,可以吃顿白面馒头或大米和炖猪肉,其余六天都是谷子面和玉米面窝头或高粱面主食,副食几乎全是素菜,早晚更是只有腌制的咸菜。一开始住帐篷,夏季闷湿潮热难耐,冬天则寒冷异常。后来住进荆笆房子,条件比帐篷略好一些,但仍然是相当艰苦。条件艰苦,但大家的干劲不减。如今年迈的四叔讲起那时的劳动竞赛时,仍是一脸自豪。他说,在晋华宫矿开工建设的岁月里,建井二处的建设方针是“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完成一批再建一批”。为了全面完成建矿任务,全处开展了“一事一赛、对手赛、连环赛”的红旗竞赛,他所在的工程队在裴润林队长的带领下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凭的就是工人们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吃大苦、耐大劳、勇于奉献的拼搏精神。四叔回忆,当时全队110多号人,大部分来自农村。按照“一专多能,人人提高”的要求,他们边工作、边学习,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四叔从农村来到建井二处两年多的时间里,由一个乡下农民成为六级风钻工,架棚、砌碹、钉道也样样精通。
1959年10月4日,马武山井口彩旗飘舞锣鼓喧天,建井二处以提前6个月的惊人速度将一对年产30万吨原煤的井口——马武山井移交给晋华宫矿。随后他们又投入到建设晋华宫矿大井的火热战斗中。经过两年的奋战,晋华宫矿二号井——大井也建成投产,四叔所在的工程队也归属到了晋华宫矿。上世纪90年代初,在煤矿奋斗了30余年的四叔退休回老家颐养天年。每逢我回乡探亲,他都会向我询问晋华宫矿的发展情况,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四叔是我从小时候就敬佩的人,受他的影响,1978年,我也成为晋华宫矿工掘区掘进五队的一名掘进工。那时开拓队组的井下工作面均是人工打眼放炮,落下的煤和矸石用机械爬斗装矿车,也有的队组是人工用铁锹装矿车,工人戏称“拼刺刀”。矿车装满后,人工串联矿车,拉到盘区,将煤或矸石翻倒进漏煤眼儿,溜进下层运输皮带上出井。当时的矿灯是加液式的大型灯盒,少说也有二三斤重,背在身上沉甸甸的。澡堂没有淋浴,洗脸洗身洗脚全在一个池中进行。区队办公室也全是简易的平房,工人交接班室的凳子是一根横木两个腿子埋在地下固定,很简陋,每逢雨季屋顶常有漏水处。记得当时晋华宫矿只有十几栋矿工住的二层小土楼,大部分矿工住自建的简陋小房,低矮潮湿,多数建在山坡上,由羊肠小道相连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山悄然发生着变化,矿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2005年,我的儿子任丹也成为晋华宫矿的一员。他从事的井下开拓工作与爷爷辈父亲辈的工作相同,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工资收入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不变的是,与老一辈一样,他们新一代矿工同样热爱矿山工作,屡创佳绩。
数十年过去,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奋斗,晋华宫矿已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矿井,成为煤炭战线一颗璀璨的明珠,由1959年的年产30万吨发展成为年产570万吨的特大型矿井,先后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煤炭系统文明煤矿”“部级高产高效矿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国标一级矿井”等多项殊荣。
如今晋华宫矿井下回采、开拓、辅助队组等各个工作面的环境与以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支护整齐的大巷,工作面是一流的安全标准化,先进的防尘系统、通风系统、运输系统、通信系统、监控系统一应俱全。原先的矿车运煤早已被先进的现代化运输皮带所代替,矿工入井乘坐世界一流的提升罐车,井下大巷有专供员工乘坐的列车,安全、卫生、舒适。笨重的老式矿灯也被重量仅有200克的锂电池矿灯所取代。员工交接班室宽敞明亮,环境舒适。先进的矿井技术、安全高效的作业环境、丰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了大批具备采煤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加入到了员工队伍,他们从第一线做起,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矿山事业,也在矿山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向来有超前意识的晋华宫人早在2001年就借助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的优越地理位置,独辟蹊径开辟中国第一、亚洲唯一的“煤都井下探秘游”项目,并于2005年取得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入选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名单。2012年9月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游客盈门。
如今走进晋华宫矿,绿树成荫,犹似花园,住宅小区环境优美,宽阔平整的大街上车辆川流不息,男女老少欢声笑语,显示着晋华宫矿的无限生机。前后山坡上低矮的自建房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被人称为“煤黑子”的矿工也过上了现代化的都市生活。
忆往昔风雨兼程。我家三代人同在晋华宫矿当矿工,为之挥洒汗水、奉献智慧和热情,亲历和见证了晋华宫矿的发展变化,我们为此而骄傲!
(《大同工业史》编纂办公室供稿,欢迎社会各界赐稿,来稿请发至平城书院邮箱:pcsy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