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的旋转,犹如涓涓细流入人心,一年又一年流淌沉淀,依然清澈如镜。《年轮》一书读罢,深深为作者兰建国的新闻写作之路所打动。从青涩到成熟,从简短的填空简讯到深刻而丰富的千字通讯,一步步揭开了新闻写作的奥秘。或许,这就是“胸怀宽广如大海,根基稳固似大树,勇于超越自我”的最好诠释。这样的精神,也正是他在新闻写作领域不断攀登高峰的关键所在。
兰建国这部新闻专著,是他炽爱党的新闻事业,用数十年心血凝聚而成。作品真切反映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成就,为弘扬主旋律、增添正能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意气风发,更加不惜发挥功力,更加注重社会热点报道,出手的文章大有“超越自我”之感。
为什么要讲超越自我?目的就在于唤起从事新闻事业者要时刻有“年轮”的紧迫感,抓紧学习新闻新目标,努力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他在《人民日报》综合版头条位置,发表长篇通讯《和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一个基层干部的坚守与追求》;此后,又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在《山西日报》发表《小社区大民生》,报道引人入胜。这两篇报道意味深长,形象而生动地告诉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在新闻报道中要充分体现人民至上。我们问他采写过程如何?他回答说,采访同样要有“坐板凳”的精神,不写到自己满意不罢休。追问这两条经验从何而来,他就说了三个字:年轮感。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乃是作者多年积累的结晶。在其长达三十年的新闻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正是年复一年的成长与磨砺,才铸就了如今能够迅速捕捉时事、一气呵成的敏锐与高效。他将这二十万字的新闻专著命名为《年轮》,恰如其分地凝聚了他的丰富经验与深刻感悟。细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年轮》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时间的印记,更是作者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这份“年轮感”,正是他成功背后的坚实支撑。
在山西日报社短暂而充实的一年学习时光后,兰建国满怀收获地返回了大同新闻中心。他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于实践之中。于是,他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捕捉真实。在山西日报工商部的熏陶下,兰建国不仅掌握了大量新知识,更对纸媒的运作流程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学会了如何从一线采访中捕捉“活鱼”,即那些生动、鲜活、具有时代感的新闻素材;他懂得了如何精准地凸显主题,让文章立意鲜明、引人深思:他还掌握了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故事,以小见大,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发展。
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兰建国深谙一个道理:只有采访到位,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他坚信,只有真正走进群众、了解群众、反映群众的心声,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敬畏之心,用一支笔书写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梦想。
兰建国的一步步跨越,究其原因,是他心中有不变的信仰。其一就是要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文章要紧跟时代旋律,写出人民的心声,写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篇章。其二就是抓住自己的弱点不放松,攻一想二思谋三,这是新闻人做新闻的方法论,也是新闻人应有的素养。《年轮》前言有这么一段肺腑之言:“人的进步,大体上一个年轮一大步,三年一个坎,每跨一个坎就是进步的体现。如何跨坎克难,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奋斗。要跟自己过不去,要常给自己将一军。要针对自己的弱点、盲区,排排队,梳理梳理,限时扫除,下够功夫,自然就会天天有变化,日日有进步。”平凡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兰建国选用《年轮》作为书名,就是以此告诫自己,珍惜时光莫等闲,充实心智,跟上时代谋新篇,为“年轮”大树枝繁叶茂做奉献。
年轮,是在唤醒热爱新闻写作者行动要趁早,早动手早收获,做到天天有进步,一天一个样,一天比一天成熟,苦耕耘,谋新作,为新闻事业再掀新浪潮。春去秋来,时光荏苒,几年过去了,兰建国的身影常常闪现在我们的面前:他往返大同-太原送稿,来去匆匆,逝去的青春依旧难忘,走过的路,蕴含着成长的足迹。他费尽精力采写的稿件,其篇幅或大或小,夜坐绿皮火车,第二天清晨天不亮便来报社送稿。那是1981年,他来报社学习,牢记在心的是“时效”,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日采访次日见报”。也怪,他发来的新闻稿件常常很快见报,这绝非“熟人好办事”,而是他的文章能够掌握媒介导向,报道当下热点。《年轮》中有一段描写:一位时任山西日报总编,见到兰建国写的《百园立农催开致富花》上了头条高兴地说,编辑部正需要这类热门稿,兰建国这个火候抓得正是时候。可以说,兰建国深深懂得新闻时效性是媒介的生命,没有时效的新闻皆为空。他的辛苦又是从何而来?细读《年轮》,苦中有乐,让人明白年轮感不是空谈,而是新闻人应有的真情与素养。
文如其人。他在一篇调查报道中,从大标题“挺直脊梁闯市场”,到三个小标题“出沼泽寻径辟路,练内功强筋壮骨,创名牌再振雄风”,最后的结尾五个字:人是争气的!此文用三千字描述了赫赫有名的山西柴油机厂占领国际市场的骨气与风骚,同时也足以反映出作者采写新闻要的就是这股劲,不深入虎穴焉得虎子。再者衬托出要写国有大型企业以高科技高质量产品闯市场,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哪能写出佳作?
谋篇布局勤用脑。消息与通讯时常写,兰建国却一直在琢磨:能不能把深度报道换一种写作方式,来个别出心裁。他始终紧绷着一股试一试的劲儿。于是他从阅读《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受到启发,在新闻采访中有不少心得体会,那就把这些体会用新闻的形式表述出来岂不是更好?想到这里马上开始行动,有思必行,这就是书中出现的“采访札记”。从第一篇“红紫黑白黄”,写大同酒厂兴衰记,揭示企业生死存亡的自然规律开始,一炮打响,又连续写了十五篇“札记”,最后一篇题为《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尤为笔锋犀利,字字句句直击人心,把基层干部的心境与是非,描绘得淋漓尽致。基层干部能说出百姓能听懂的暖心话,做到言行一致,百姓点头才是真。其他采访札记不言而喻,洞明人间事,新闻传播方能叫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