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市民小刘时常感觉疲惫、烦躁,做事提不起兴趣,也不愿与人交流,有时还会自责内疚。
对此情况,专家表示,季节性情绪失调又称“心理感冒”,是因季节更替产生的异常情绪变化,一般发生在秋季末和冬季,主要表现有孤独、焦虑、沮丧、做事提不起兴趣、记忆力减退等。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冬季昼短夜长、日照减少,控制情绪的血清素和调节睡眠的褪黑素分泌不稳定,从而影响生理节律,导致情绪失调与精神状态紊乱。
每个人对季节和温度变化的敏感度不同,情绪失调的反应程度也不相同。患有慢性疾病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更容易被坏情绪困扰,还可能出现失眠和厌食的情况,影响身心健康。
如果出现季节性情绪失调,不必过度紧张,只要保持对自我情绪的觉察,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就会慢慢改善。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是防治季节性情绪失调的有效方法。运动可以改善机体神经和内分泌功能,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及5-羟色胺含量,从而使身体产生愉悦情绪。适量的有氧运动还可以使大脑皮层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内啡肽可以让人产生愉悦感,有助于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此外,运动可以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
多晒太阳。研究表明,光照可以调节褪黑素的分泌。秋冬季白昼缩短、黑夜变长,体内褪黑素分泌增加,可能使人出现疲倦、嗜睡、情绪低落等表现。在秋冬季多晒太阳有助于调节生物节律,将褪黑素的分泌维持在正常水平。此外,多晒太阳还可以促进身体维生素D的合成,利于人体对钙、磷的吸收,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
合理饮食。如果情绪长期处于低落状态,可能导致交感神经紊乱,使身体消耗大量能量。建议大家在冬季适当增加高蛋白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注意少辛多酸。此外,适当多摄入糖类及豆类、乳类及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既能提高人体抗寒能力,又有助于促进大脑功能,进而有效调节情绪。
保持良好睡眠。良好的睡眠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让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从而帮助调节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如果睡眠不足或过多,人体的昼夜节律受到干扰,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从而影响自身情绪。
如果情绪持续低落,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且经过自我调节未得到有效改善和缓解,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市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