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白羊城与马丙贵

  卧牛城

  2600年前,在我们的历史轴上,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幕正在开启。堪为首开先河的思想文化,如群星闪耀,璀璨夺目,许多耳熟能详的朴素但含有深刻哲理的成语词汇已经产生。这个时代被称作“春秋”。真折服于先贤的雅怀,给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赋予了这么有内涵的名号。此时,地球上其他大部分地方还处于荒芜和野蛮的状态。

  时间从公元前600年左右的一个节点开始。阴山之北,草原上的一支牧队,嗅着从中原拂来的暖风,逶迤而至。族群唤作白狄族,头领称作白羊王。牧队嘛,牛羊的多寡是贫富的标志,这支牧队肯定以羊多著称。2600年前的文字用不着过多的推演,就那么直白。

  白羊牧队如草原上洁白的云朵滚滚而来,逐水草而居是天性;然而,迁徙的路上却停止了脚步;然后,夯土筑城,建屋定居。这着实让人难以理解——一个族群突然改变了祖辈流传的生活方式。同时,状物命名,圈定疆域界限,后面“马头山”,前面“马道头山”。用不着费神解读,这样的名字显然是草原部落所为,草原人崇尚的就是彪悍的骏马。中原人给山的定义往往很深奥,诸如嵩山、恒山、衡山……两相对比,文化学识,立见高下。传统意义上讲,地理方位的“前面”与“后面”,指的是所处位置的“南部”和“北部”。这个范围划得非常谨慎,仅够一个牧队活动,或者一个族群的耕养。

  这两山之间的区域就是今天山西大同左云县的辖治——止于一个县域的范围。

  白羊王建造的白羊城,历经2600年风雨侵蚀,依然雄姿岿巍,令人叹为观止。用现在的计量单位测量和统计,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米,占地18万平方米。“牧人建城”可以认定为历史上一次有影响力的举措,至少是民族交融和文化互鉴的典范。史料考证,后来,这支牧队的活动范围延伸至内蒙古、幽燕一带,抑或与几个同族部落做了联盟。牧队通过建城定居,给中原首次安设了一道北大门,意义非同小可。

  需要我们深究的是,白羊王为何选择此处,而非他处。理论推断不外乎这几种原因:一、此处的山水令其迷恋;二、政治上的强硬迫使;三、更先进文明的召唤;四、进可攻退可守,扼守战略要冲。事实确实如此。因气候条件,左云地处草原与农耕的交替带,即北纬38度黄金线,物竞天择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政治上,中原正经历一个时代的嬗变,各种力量角逐,吞并与反吞并,兼并与反兼并,此消彼长,此起彼伏。居于中原北端的政权亟需一支稳定北方门户的力量,怀柔一支草原力量不啻为最佳选择。而一支草原部落依附更高级文明的决然明智之举,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绝非个例,包括后来的拓跋族“定都平城”和“东迁洛阳”,以及女真族“南下立都”。

  显然,这是一个双赢。历史上,左云与沿边塞一线的雄关紫塞互成犄角,成为稳定和守护中原文明的定海神针。从白羊城遗迹轮廓的范围看,城内足够当时的一个边防行政管理单位驻扎。现今,白羊城在行政上是一个村级单位,叫古城村。城内居民怡然,仍然升腾着岁月的尘烟。我甚至怀疑,城内白姓或杨姓人就是原始土著的繁衍?如果真是如此,白狄一族随着历史的脚步,见证了多个朝代的隆替。左云人自称“白羊儿女”,把县城内最宽、最长的东西大街命名为“白羊大街”。千年的脚步延续在一条路上,是认同,也是传承。

  历史行进到1409年,距白羊城一箭之地,一座崭新的城池竣工,命名卧牛城。

  在明朝大规模边境造城运动中,中原与草原交接带,一座座军事构筑拔地而起。尤其在山西大同与内蒙古交界一线,古堡、烽燧、箭楼、敌台,几乎达到了“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阵势。其中,卧牛城占地232公顷,城墙包砖,高3丈5尺,建筑规制状如“卧牛”,开南、北、西三门,分别为拱辰门、控朔门、靖远门。南门外设南关为牛首,瓮城为牛颈,北门为牛腚,西城墙为牛腹,东城墙为牛背,故无城门。卧牛城受到了众多军事设施的拱卫,如助马堡、得胜堡、威鲁堡、宁鲁堡、云西堡、三屯堡等等,更有摩天岭长城铜墙铁壁般的前锋屏障。如此密集的守护,只有一个原因:战略要冲。大明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前期是元的残余,后期是兴起的瓦剌,后者直至演变成“土木堡之变”。在明王朝的保卫战中,多处边境防线溃塌,但在史料中,左云境内无法觅得一场战争的痕迹,而多为补给的站点,这与固若金汤的军事部署不无关系。

  令人诧异的是,今天,在这个军事构筑密集的地方,发现了为数众多而又体量庞大的商业遗存。有许多尾字带“店”“铺”“坊”的村庄,如黄家店、四十里铺、油坊等等,反映出商业的繁盛。正是军事的捍卫,保证了经济的繁荣。“隆庆议和”后,蒙汉互市开放,商贸一度兴起,卧牛城成为茶马商道上的主要商驿和北出走西口成就晋商的通关要道之一。军事构筑与商业枢纽的易变,验证了一个王道法则——兵道伐谋,仗剑经商。人们普遍认为长城是战争的产物,其实更多的功用是对和平的守护。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白羊城也好,卧牛城也好,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然,这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两座城跨越千年,又牵手千年。卧牛城是今天左云县政府的驻地,城内有多处明清时代的建筑遗存。左云县地处山西与内蒙古的交界线上,南望中原、北眺草原,与新荣区、云冈区、右玉县、怀仁市、山阴县、凉城县等多个县区交界,大呼高速、109国道、210省道横穿境内,依然是晋北交通重镇。境内林地蓊郁,植被茂盛,天蓝水清,空气含氧量高,是京畿近郊的避暑胜地。

  白羊城、卧牛城,两城居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接壤处,从命名上就可看出含有的深意,没有沿用惯用的带有威慑性的字眼,而是祥瑞的喻指,成为结交的纽带、交融的见证。凡有建设,皆论风水。如果给“风水”科学定义,那就是“最适宜的宜居之地”。如果论缘分,那一定是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趋同。今天,我们所言及“文化自信”,正是悠久历史中,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文明,是属于中华文明的传奇。

  “牛羊满圈”是过去过年农村院落里贴春联时必有的一幅“小帧”。作为农牧业大国,这是多么美好的祝愿和祈盼啊!“双城”稳卧边塞,“白羊跃野”“卧牛闲适”,物阜民丰,江山永固。

 
     标题导航
~~~马道衡
~~~—《大同》之二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副刊
   第08版:专版
群鸟衔来春天(组章)
消失者
白羊城与马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