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作为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其文物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可以采用数字化展示、虚拟体验等创新方式,让古老的石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3月22日和23日,云冈研究院召开的两次会议,进一步彰显了云冈石窟与数字化的重要地位,既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能促进山西省及大同市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文化传承和经济增长开辟新路径。
一次是,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团队师生代表赴云冈研究院开展的学术报告会,就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及前沿研究与该院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以《在北大理解云冈》为题,系统阐释了云冈石窟作为国家工程的开凿背景与过程、“云冈模式”的艺术特征及其广泛影响,以及云冈的历史景观与造像量度等内容。杭侃全面回顾了北京大学与云冈研究院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长期合作成果,重点展示了石窟三维扫描、虚拟复原等数字化技术应用案例。他说,未来云冈研究院将深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构建更加完善的石窟寺预防性保护与研究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传承。
云冈研究院文博馆员乔尚孝以云冈石窟第39窟为例,展示了科研团队基于深度学习的千佛造像比例分析研究。该研究通过三维扫描采集数据,构建可供模型学习的数据集,训练分割模型以自动提取比例信息,并结合传统考古研究与无监督聚类方法,尝试探索数字化基础上的石窟科技研究的新路径。
在研讨环节,双方学者重点围绕云冈石窟第39窟项目的技术难点和跨学科合作模式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科研合作,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向实际保护工作转化,进一步强化院校协同创新机制,为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拓展思路,助力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事业在数智时代焕发新生。
另一次是,在云冈研究院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基于数字化基础上的云冈石窟主要洞窟造像尺度研究”开题论证会。会议由云冈研究院、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会议共邀请了9位专家参与论证,他们是: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永昕群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副教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副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石窟寺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夏立栋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苏祺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宁副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刘家瑛副教授。
项目首席专家、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介绍了“基于数字化基础上的云冈石窟主要洞窟造像尺度研究”项目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内容与方法、创新点与预期成果、工作计划与团队分工等情况。他说,云冈石窟的数字化测绘工作已覆盖三分之二洞窟,数据采集精度达0.03毫米,目前利用三维建模与人工智能技术对造像尺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构建精确比例关系,仍是当前研究的核心挑战。传统测绘方法虽能满足类型学对比需求,但三维信息的缺失限制了研究的深度。本项目设立了6个子课题,研究涵盖传统测绘条件下对云冈石窟造像尺度研究、云冈研究院的数字化基础、云冈早中晚期洞窟的造像尺度分析及“云冈模式”传播路径探索等。希望传统考古学在现代技术加持下,能够推动研究范式变革,有效揭示“云冈模式”对中国北方佛教艺术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期待与各位专家共同努力,取得突破性成果。
随后,6位子课题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李若水分别对各子课题的研究目标、理论路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和成果展望,以及项目与云冈建筑尺度分析和复原等关联问题进行了介绍,并从不同学科、不同视野对项目予以研析。
在听取汇报后,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基于数字化基础上的云冈石窟主要洞窟造像尺度研究”项目的重大意义,对项目的开拓性和创新性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认真审议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基于数字化基础上的云冈石窟主要洞窟造像尺度研究”目标明确、方法科学、计划可行,同意启动项目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