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云冈石窟巡礼

任义
云冈石窟第3窟 赵小霞 摄
山堂水殿 赵小霞 摄

  公元439年9月末的一天傍晚,落日的余晖停留在火焰山夕照中时,月牙泉正泛起最后的绿波。她将在满天繁星的注视下跳一场无声无息的心灵之舞,苍穹下的一切都会为为她的凄美落泪。行走在泉边的驼铃伴随着长长的梵音一路向东,骑在驼峰上的北凉降主沮渠牧犍在沮丧中率领着数万残兵败将及五千多文武大臣郁郁行走在大漠之中。其中有数百名笃信佛法的僧人和工匠随大队人马一路向东,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每个人都慈眉善目,一脸虔诚……

  当文成帝拓跋濬的御马照夜玉狮子张口叼住昙曜的破衣襟时,就注定了武周山会有一场惊天动地的浩荡雄风刮起。“马识善人”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也铸就了一处雄伟绮丽的瑰宝级佛家洞窟。一支从大漠中走来的异域工匠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雕刻艺术家在昙曜的带领下,于武周山南麓建起毡房,齐聚十里河北岸。他们搭梯开山、劈岩凿窟。文武百官和皇家乐团遵皇命聚集在十里河中的大船上,惊天动地的爆竹声中,仪式启动了。所有高僧齐唱梵乐,朗诵经文。歌伎们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欢声雷动。随着乐舞的结束,昙曜一声令下,工匠们挥动手中的锤、斫、斧、凿,在震天号子声中开始了为武周山梳妆打扮的鬼斧神工。

  先将靠十里河一侧的山体劈削成垂直的立壁,露出白花花的透镜型砂岩。昙曜命工匠们将一面巨大的岩壁分成5份,每个位置分别规划了一个未来的洞窟。按照大魏建国的历史,为每位帝王留下一处永远的栖供之所,这就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帝佛合一。于是,工匠们开始打造心中的圣境,不分昼夜......。吃、住都在临时搭建的棚子或初步凿成的洞窟中,以一颗颗虔诚的心将巨大的山岩凿开取石,挖掘成窟。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洞窟也越来越深,窟内的佛像日渐清晰。终于有一天,一尊面相丰满、修眉细目、束发肉鬓、炯炯有神的高大佛像巍然矗立在石窟中。这一震撼人心的杰作惊动了所有人,文成帝为之废寝忘食,匠作大臣和文武百官也陪驾昼夜朝拜。随着时间的推移,昙曜率队开凿的五个洞窟经过不懈的艰辛努力,在付出数十人的生命代价后终于完成了。据《魏书·释老志》称“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些精美的石像继承了典型的印度犍陀罗造像之美,与印度石窟佛像一脉相承,呈现出早期佛像威严冷峻的风格。

  昙曜五窟的建成,对后来的高僧和工匠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在皇家的大力支持和历代沙门统的带领下,经过60年艰苦奋战,到公元525年,他们终于建成了气势恢宏的武周山石窟。高僧们都居住在石窟内,人称“武周山石佛寺”。其中,第9至13窟5个洞窟中,栩栩如生的飞天舞姿优美,衣袂飘飘,仿佛真的飞翔在空中。尤其是第12窟,历史上被人亲切地称为“音乐窟”。只见47个乐伎手执细腰鼓、手鼓、曲项琵琶、筚篥等44件乐器轮番上阵表演。他们在上身赤裸、穿着红色裤子的乐队指挥的击节中,演奏了一曲精美的礼佛音乐,让参观者叹为观止,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佛陀世界。第9至13窟如今被称为“五华洞”,这个雅称被延续了300多年。因为这5个洞窟在清朝修缮整治时,所有佛像都被赋予了蓝、红、黄、绿等鲜艳的色彩,一改当年北魏时暗红或浅绿的风格。2016年,五华洞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修缮整治。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五华洞被修缮得更加靓丽精美。这次修缮充分利用了近些年才有的高科技手段和新式材料,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修旧如旧,复原如初,使“五华洞”确如其名,华美靓丽。洞内的佛陀、菩萨、飞天、伎乐再一次焕发了生机,让千千万万游客惊叹于他们的绝美的容颜,感受着悠久的历史沧桑。

  第7、8窟在清代曾进行过大力修缮,从外观上看,与第5、6窟采取了同样的木结构前壁保护,但窟内佛像已荡然无存。据推测,可能是由于洞窟后壁渗水严重,几百年来,佛像在无休止的侵蚀下完全风化了。

  第5、6窟是20座皇家洞窟中最为震撼的华美之窟。窟前的木构护筑是清初顺治年间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的,因岩结构,蔚为壮观,史称“云冈摩云”。第5窟中的主佛陀高17米,是20窟中最高的,故5号窟又称为“大佛洞”。第5、6窟中,未经后世装饰修缮的佛像仍保持着当年刚刚雕刻成的模样,明显带有印度犍陀罗式艺术风格,窟中的印度式佛塔,希腊式廊柱,波斯式忍冬花纹,中式斗栱,无处不显示出北魏时期东西方文化的高度融合。第6窟中塔柱上精美的雕塑讲述了佛陀从出生到涅槃的凄美故事。塔柱和四周石壁上,佛像密密麻麻。从室顶到窟壁均富丽堂皇、精美绝伦、色彩绚烂、夺目耀眼,融会了当时中西方最美的雕刻风格。第5窟中的主佛像和第6窟中正对窟门的首层佛像是唐人在修缮时采用彩绘工艺保护修缮的,两尊佛像都面部圆润,项满脸阔,色彩华丽,实实在在的唐人风格。

  第1至4窟则因各种不同原因,要么佛像无存,要么开得不太成功。尤其是第3窟,从外观上看起来规模应当最为庞大,可惜内部没有完全凿成。窟内只有西侧的一佛二菩萨像保存完整,但明显看出,后来汉化形迹更多。外部的佛塔,礼佛门及岩壁上雕刻的小佛像已剥蚀殆尽,历史与大自然的无情在这里表现得一览无余。

  当初,石窟开凿时采用的是一门一窗吕字型或一门二窗倒品字型的方式,目的是方便出渣。同时,上下齐凿可以加快速度,节省开凿人力。武周山的白色砂岩被凿成一块块方形(靠壁)或圆形(中间)的石饼倒运到十里河中的大船小舟上,运到平城市内,用于市政建设或陵寝用石。除一部分石屑石渣用于垫路外,大量的石渣被倒往就近的十里河边。于是,十里河逐渐向南平移,石窟前慢慢形成了平整的参观祭拜场地,便于皇家及民间人士前来祭祀。

  孝文帝迁都时,皇家开凿的20个洞窟大部分已经完成。部分未完工的石窟由于经济力量不足处于半停工状态。皇家将工匠和精力全部用在了龙门石窟的开凿中。戍守平城的留守人员和民间百姓在剩余的岩壁上又开凿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小型洞窟,最终形成了今天武周山南麓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石窟造成后,精美的佛像和凄婉的佛陀故事吸引了全天下虔诚的信徒前来参观。络绎不绝的信众把“武周山石佛寺”经常围堵得水泄不通,尤其是每年四月初八佛诞之日,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石窟内的佛像免遭水汽侵蚀,窟前25米处用于皇家船只往来参观、祭拜的水道十里河被改道,前移至距石窟五六百米远的地方。这一举措为云冈石窟的保护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方便出行和游览,北魏皇家曾在石窟前修建了一座山堂水殿,供人们来往休息玩赏。几百年后,山堂水殿毁于战火,一直未曾恢复。但它的形貌和神奇美丽却明确记载于历史典籍中。郦道元《水经注》中有“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的描述。

  2008年,云冈景区周边环境开始大规模整治,并对景区内的文物进行修复。经过几年的努力,彻底搬迁了景区周边的居民,清理了原有的违章建筑,景区绿化面积增加了42万平方米。建成了山堂水殿、礼佛大道、游客中心、博物馆、食货街及其他配套设施。同时,对洞窟内的佛像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整治和清理,云冈石窟的佛像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游人面前。整个景区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云冈景区的知名度也逐步上升,在国际、国内都享有盛名。云冈石窟成了游客来大同必须的打卡地,也是大同对外宣传交流的城市名片,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达到了300万人次以上。2024年全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42万人次,为大同市的文旅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云冈石窟见证了北魏强盛的国力与辉煌的历史,与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石窟的艺术宝库,成为了世界性的瑰宝,为人类文明闪烁着不朽的光辉。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特稿
   第07版:公益
   第08版:走进云冈
数字化让云冈石窟文化更鲜活
笔墨遗痕—云冈石窟 朱廷翰题记钩沉(下)
云冈石窟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