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尾”字的读音

  所谓方言,其绝大多数其实是“古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此地独有的“土语”。所以,方言的语音绝大多数就是古音,忠实地继承这部分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乃至研究汉语“声韵”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老大同话中,“尾巴”读作“乙巴”,而绝不是“伟巴”。读“伟巴”这无疑是受普通话影响的结果。尽管这很可能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但也很可能造成古音的丧失。同样,“马尾”,老大同人也一定说成“马乙”,而不是“马伟”,比如说悬空寺是“三根马尾悬空中”,歇后语说“马尾提豆腐——提不起来”。 除了“马尾”和“二尾子” 外,大同的不少土成语中都还会用到这个“尾”字。比如把一块一头儿大、一头儿小的木头形容为“大头小尾儿”,如果让现在的年轻人去记,很可能写作“大头小眼儿”。当然,最典型的“大头小尾儿”的物件是棺材,所以这个词不可滥用。大同人说一个人做事有始有终的一个成语是:有头有尾儿。前些天听一位怀仁籍的青年说了一个词儿很有表现力:“掂毛颤尾儿”。这是形容一个人不稳重的样子。其实,“尾”字在北京话中原本也是读作“乙”的,比如著名相声段子《报菜名》中的“蒸鹿尾儿”;再比如“全须全尾儿”。最后,再给大家奉献一个即将消失的大同“成语”:末㞘老尾儿。“末㞘”就是最后;“老尾儿”也是最后。引申指“后”;而“末”、“老”则都是形容词,表示程度的加强。笔者很喜欢这个词,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更是因为它表现力强且风趣、幽默。

  最后,再来罗嗦一遍:“尾”字在地道的老大同话中读“乙”,儿化后的“尾”听起来自然就很像是“眼儿”了。要知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语言也是其中的一个要目。保护大同方言,千万不要忽视其中的“语音”遗产!                  韩府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综合
   第04版:时事综合
   第05版:时事综合
   第06版:档案
   第07版:电视连载
   第08版:印象大同
字说大同之“强”(二)
“尾”字的读音
我们的田野
长城脚下大单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