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朋友问我:“怎么评价你自己的一生?”我的回答说:“也就是当了一辈子‘炊事员’。”
我的回答,源于一首流行歌曲。
这首歌,名《八大员》。我就是八大员中的一员——“炊事员”。不过,我这个“炊事员”与众不同。在食堂里做饭的炊事员,是为人们肚子需要填饱的炊事员,我是为广大读者精神需要提供精神食粮的“炊事员”。
在解放区时代,我这个只上过小学的年轻人,就当知识分子用了,让我当了党报的通讯员。通讯员也就是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的“采购员”,主要任务是采访新闻,给《太行新华日报》写稿子。全国解放以后,又当了《山西日报》通讯员,曾被《山西日报》评为模范通讯员。大概就是因为模范的缘故,山西省委一纸调令,把我调进了《山西日报》。那时,通讯员被称为新闻战线上的游击队,到了报社,就成了正规军,也就是成了正式的“炊事员”。
在《山西日报》为山西的读者做了19年精神“饭菜”后,又和康溥泉、郭允昌等两位领导人一起被“充军”到大同来。没想到,来到大同后,我们《山西日报》来的人,又和我们同坐一列火车来的《山西四清报》的王生明、梁全智一起创办了《雁北报》,还是为读者做精神饭的“炊事员”。
“炊事员”这一职业,是一个不能缺少的职业,人们有了食物饭,就肚子不饿,人们有了精神饭,就精神振奋;“炊事员”这一职业,还是一个不会屈才的职业,不管小才还是大才,都有用武之地;“炊事员”这一职业,也是一个令人留恋的职业,因为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每天都有成就感;“炊事员”这一职业,更是一个最能检验炊事员水平的职业,“炊事员”水平高低,看了做的“饭菜”,一目了然。也就是说,只有高水平的“炊事员”才能做出高水平的“饭菜”。
我从事报业几十年,总是觉得自己水平低,给读者做的“饭菜”不满意。不满意,就向满意的高度追求。不满意了一生,追求了一生,也没有达到最高水平,却和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当《雁北报》社长期间,大概是领导认为我该提拔了,就任命我为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雁北报》社长,分管文化局、广播局。我对两局的工作总是骑着我那一辆破自行车到局里办公,一天也没有到部里上班,一天也没有离开报社这一阵地。
离休后,却是离而不休,又为我所珍爱的《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奋斗了十几年。
就是这样,死心塌地地当了一辈子“炊事员”。
93岁了,某天早晨醒来,我突然想起了当“炊事员”的往事,起床后,就动手为我一生所钟爱的“炊事员”写了这篇千字文。
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代总是要超过一代,这就是人生的基本规律。我的一生,已经画了句号,但是,那是一个不够圆满的句号。期望后来者,在超过前人的路上,铭记“为谁辛苦为谁甜?”保持永不满足的心态,坚持向高水平攀登,为广大读者做出更多的、喜闻乐尝的、色香味俱全的大餐,把人生的句号画得圆圆的。这就是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