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骄傲。
这些年,我爬过很多长城,既有政府投资修缮开发的长城,又有保持基本原貌的长城。我身边有朋友也有这样的爱好,她在繁忙之余,总喜欢攀爬各类长城,尤其喜欢挑战“野长城”。有感于她的行走足迹,我想起了家乡的长城。
在家乡读书的时候,我知晓阳高县境内有长城,但直到离家多年后的一次探亲,才有机会见到真容。大约十年前的春节,我携“夫”将雏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节后,我们决定去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长城乡走走。长城乡是长城沿线唯一以长城命名的乡镇。
大同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阳高境内的守口堡和镇边堡皆属大同镇关堡。因为时间有限,那次我们只探访了守口堡。虽然已是“五九”的天气,但依然寒风料峭,朔风在空旷的山野肆虐,河水缓慢地自东向西流淌……
映入眼帘的是与以往所见完全不同的长城——黄土夯筑的长城墙体,雄伟、坚挺的矗立在裸露着山脊的陡峭山脉上。守口堡长城是别具一格的:东侧长城随山势扶摇直上,在山顶仿佛打了一个结,再一冲而下,穿过村子,又冲上西侧山顶,气势恢弘,烽堠相望。在苍茫的冬日,苍黄的群山蜿蜒着同样色调的长城,给人一种无声的震撼。让我按捺不住去想象,这块静寂、荒凉的土地上曾经的马嘶人吼。
据记载,明朝在守口堡驻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所以在守口堡,随处可以看到烽火台,可能在村庄附近,也可能在广袤的田野。我们曾试图寻觅堡子的踪影,但经过岁月的风蚀,仅南墙有零星残迹,西墙模糊难辨,东边的堡门不见踪影。守口堡与内蒙古毗邻,以至于在山间行走时,可看到两省的界碑。
后来,当我再次回到故乡,专门去了镇边堡。据《三云筹俎考》载:嘉靖十八年(1539)更筑此城,以守备驻之,并以镇边堡名之。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在镇边堡,我见到了残破的镇边堡西门,风尘仆仆地站立了五百年,仍依稀可见当年的雄姿。那日小雪初霁,汽车行过渺无人烟、积雪覆盖的乡村小路,沿途可看到如棋子般散落的烽火台。据说还有些烽火台是散落在村庄里的,顺路走过的我无缘得见真容。此后经年,我曾多次看过他处的长城,看到被围栏保护的、孤独耸立的烽火台,便不由联想到家乡众多类似的烽火台遗迹。
听闻近几年,这两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很好,守口堡还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守口堡和镇边堡皆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得知那位喜欢探索长城的朋友,在疫情开放后的第一个节假日,从北京出发,由天镇进入山西,一路西行,探访了沿线长城及守口堡;并且计划五月再来,看看杏花盛开时的守口堡及这次未能成行的镇边堡,不知为何,我竟有几分欣慰。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防御工事的重要组成,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换,是我们不可割舍的民族感情的一部分。而故乡的长城,成了我乡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