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6年举办34次,山寨作文大赛“底气”何来?

  老  穆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参加“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期间,代报机构称可以直接进省决赛,并宣传这个比赛“含金量高”,是孩子升学的“敲门砖”,对评选三好学生也有帮助。

  然而调查发现,该项比赛并非获得教育部审核批准的权威赛事“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而是由一家名为“北京圣陶文润教育文化有限公司”的企业举办,且已连续6年举办了34次。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公布了通过审核的中小学竞赛清单。今年1月,教育部再次发布提醒: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和中高考加分项目。

  但在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严厉打击之下,“黑竞赛”却依然能够持续多年乃至顶风作案,劣迹斑斑的山寨“叶圣陶杯”就是典型的“黑竞赛”,曾被多家媒体曝光过,主办方的法定代表人还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主办企业还曾因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120万元。屡屡被曝光、被处罚,却能一次次“死灰复燃”,非常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究其原因,是相关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混淆视听、以假充真。以竞赛为手段,以“叶圣陶”做幌子,并冠以“华人”的名头,再以“含金量高”为诱饵,许诺交钱保获奖、以高收费来显示竞赛级别、夸大宣传“升学助力”等,引诱学生和家长“入局”,然后“割韭菜”、发黑财。

  这样的“黑竞赛”带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不仅扰乱正常竞赛秩序,而且严重破坏教育生态,涉嫌违法犯罪,必须坚决抵制、严厉整治、彻底清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寻找“捷径”,甘愿花钱甚至不惜重金给孩子“贴金”,轻信一些机构发布的竞赛信息,不辨真假地积极报名,无形中给违规办赛者提供了市场。

  另外,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明确提醒,有些学校基于生源质量或其他方面的考量,暗里仍以各种证书作为招生依据和评优参考,也为“黑竞赛”提供了生存空间。

  山寨机构热衷办赛,一些家长愿意买单,部分学校默认“资格”……由此形成一个怪圈。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带来教育资源和精力财力的浪费,而且加重“内卷”,助推教育功利化。

  整治清理“黑竞赛”,必须斩断“黑链条”,需要堵疏结合、多管齐下。执法机关要强化源头治理,加强日常监管,对唯利是图的违规竞赛露头就打,让其不敢胡来、无处遁形。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加强引导,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帮助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提高辨别和抵制山寨竞赛的能力,让“黑竞赛”失去生存土壤。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经济
   第04版:社会
   第05版:晚报早评
   第06版:社区365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健康
   第13版:疾病防治
   第14版:朋友圈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6年举办34次,山寨作文大赛“底气”何来?
发挥大优势 写好“雪文章”
提升专业技能 书写精彩人生
套费“连环计”
城管宣誓“不吃拿卡要”:忌把底线当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