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彧
“你公公婆婆身体还好吧?”“你家那边的幼儿园学费贵吗?”“我们公司会发儿童节福利,你需要几份呢?”……这些问题不是朋友间的寒暄,而是今年30岁的北京求职者张某在过去半年的面试中常常被问到的问题。据媒体报道,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来自北京、天津等地正在找工作的应届女性毕业生和往届女性求职者,发现性别歧视似乎是绕不开的坎。
与之前直白地提问“是否已婚已育”“有几个子女”相比,如今的面试对于女性婚育问题的考察更加隐蔽,通过“拉家常”式地聊天,面试官就套取了求职者的婚育信息,并据此决定是否录用。这或许是企业为了规避国家规定采取的招数。2019年2月,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但面对上述“狡诈”的问题,求职者难免会被套取个人情况,而且事后举证、投诉难度大,多数人只能吃哑巴亏。
据报道,一些企业对女性求职者顾虑诸多:对未婚女性,企业询问恋爱进展;已婚未育,担心员工随时生育;已婚一育,担心员工随时二育;已婚二育,担心员工心系家庭,无暇顾及本职工作。求职者队伍中青壮年本就是大多数,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又有多少女性求职者能“达标”呢?即便满足了这些奇葩标准,还有一些HR存在严重刻板印象,认为“30岁的单身女性肯定有心理问题”,即便应聘者具备业务能力,也会以“对团队影响不好”为由拒绝。
女性能不能做好一份工作,何时与婚育与否绑定得如此之深?业务能力、背景、资历,难道这些不才是判断求职者是否胜任的标准吗?当性别、年龄、婚育对工作能力具有了“一票否决权”,女性求职者凭借自身实力说话的空间会越来越逼仄,反而可能因为“没有婚育顾虑”受到青睐,这是一种不公,更是一种悲哀。
这些女性求职者绕不开的话题,男性求职者则很少涉及。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作为占全社会劳动人口近半数的女性劳动者,她们同男性一样,在各行各业从事工作,为什么却得不到同等的尊重和待遇?难道只因为女性天然承担了生育职责,就应被企业视为“额外的负担”吗?当前,我国已经开放二胎政策,不少地方投入真金白银鼓励女性生育。不过,与生育补贴相比,解决女性面临的求职难题和职场困境,创造公平合理的职场环境,才能给予她们更多安全感。
企业差别对待男女求职者,与当前育儿职责主要由女性承担密切相关,被企业视为负担的产假是女性员工专属。对此,一方面政府应探索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减负,如政府承担部分成本,分解企业压力,或以减税降费等手段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作为婚育环节的另一主体,男性不能在这一话题中隐身,理应承担起更多陪护、育儿职责,当男女员工需要付出几乎同等的育儿成本时,职场性别歧视就失去了根基。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