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块手表一辈子的友谊

  贺湧

  家在山东的黄永华和家在山西的柴培义的友谊已经50多年。现在他们都70多了还一直联系和来往,这份感情要从一块手表说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们都是大同市某运输公司的修理工。1954年为了加快煤炭运输、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国家从山东青岛整体调配了一批汽车、驾驶员和修理技术人员到大同。年仅1岁的黄永华就是这时随父母从山东到大同的。

  1974年7月的一个星期天,黄永华和同院的两个伙伴到水泊寺游泳,不慎把一块瑞士手表丢了。他顿时慌了,那可是母亲干卸煤装卸工、不论寒暑辛苦攒的钱买的。他又想起前几天邻居家一位阿姨丢了80元钱,差点疯了,万一母亲知道了,对她的打击也太大了。

  第二天上班黄永华坐在车间,心不在焉、愁容满面,想着下一步怎么办。他的反常被柴培义看在眼里,了解情况后,柴培义让黄永华和另外两个朋友刁正、陈国仕晚上到他家商量。当晚大家商定,这事儿不能告诉父母,只能大家帮永华再重新买一块同样型号的表。为了怕老人发现,柴培义摘下自己的手表对永华说:“永华,你先戴上我的手表,老人看到你手腕上的表就放心了”。

  自此以后,柴培义等几个同事每天上下班途径大同红旗商场时,就进去到手表专柜看看,瑞士天克诺手表有货没有?几十天后,这款手表终于有进货了,大家都高兴了。但令人难堪的是,新进的手表价格涨了!原来185元买的,现在涨到260元,大家一下子又傻眼了。对于这些月工资只有30多元钱的人来说,买这样一块手表,在当时绝非易事。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很多家庭的月工资也只有40多元,多的50元,每家五六口甚至七八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维持当月生活,260元是将近一年的收入啊!大家当即决定凑钱帮永华把这块表买下来。第二天,柴培义、刁正、陈国仕等联系车间能说上话的同事,少的10元,多的二三十不等,郭世英一下子拿出60元,终于凑足了260元,买下了这块表。为了帮永华尽快还钱,朋友们还出主意,在车间成立了临时互助组,每人每月交10元,按抽签顺序到期一次领120元。头签让黄永华先拿,直接还账,永华一下子还清120元,顿感轻松了许多。

  1976年5月,黄永华要调回山东。经历2年还款,还有柴培义、刁正两人的50元没有还清,可直到永华坐上火车,柴培义、刁正两人都没提还款的事。柴培义家里还有母亲都靠他每月30元工资维持生活;刁正还有3个姊妹在上学,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回到山东后黄永华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剩余的钱全部还清。

  这件事已过去半个世纪,钱虽然还上了,但这块表凝结的情义时常萦绕在黄永华的心头难以忘怀。他经常邀请大同的朋友到山东做客,大同的朋友也时常请他回山西游览,他们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浓厚了。

  一块手表,现在看来不算啥,有的人可能说也没几个钱,可在当时,一辆自行车100多元钱,一台缝纫机100多元钱,就是这点钱,大多数家庭都买不起,何况是260元钱的手表。对黄永华来说,当时这道很难过的坎,如果没有这些朋友伸出援手、鼎力相助,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和这块手表比起来,这份情义才是无价的。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时事
   第06版:九龙壁 晚晴
   第07版:电视连载
   第08版:印象大同
母亲退休在金秋
婆婆的“王牌”
一块手表一辈子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