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妮
随着我市路面上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越来越多,与之相配套的充电站(桩)也在逐年增加。据《大同晚报》5月29日报道,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充电不便等问题,我市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充电站294座、充电桩184个。
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保障,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充电问题是新能源车主的一大顾虑,在前些年充电设施还不太完善的时候,大多数新能源车主不敢驾车跑远途,特别是在北方冬季,气温极低时,电池续航能力下降,饱受充电焦虑困扰。只有解决好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问题,才能真正化解车主的“里程焦虑”。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不仅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兴起,随着相关配套政策接连出台,还助推了充电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如今我市已基本形成居民区、商业区、旅游区全覆盖的充电网络布局,不仅能够满足本地新能源车主随时快速充电的需求,也让许多外地游客打消了充电顾虑,放心驾驶新能源汽车来同旅游。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也对未来充电基础设施提出更大挑战。在优化存量的同时,还应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在一些出行高峰期,许多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大排长龙,出现“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的情况,一些充电设备故障频出,也加重了充电站的充电压力。针对此类情况,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服务,加大对充电设施的检修频次。同时优化提升管理水平,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前告知车主做好补能规划,引导车主到空闲的充电桩充电。
只有持续破解新能源汽车充电瓶颈,不断满足充电需求,才能为广大新能源车主创造安全便捷的使用体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