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王万良的“书画人生”

王万良正在直播作画 尚铁军 摄

  编者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家有一老”,是生命的馈赠,是岁月的宝藏。我们将以深情的笔触,走进他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故事。每一位老人都是一部厚重的书,记载着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智慧。让我们用文字传递关爱,用真心温暖暮年,共同书写老年人精彩人生,让桑榆之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现年75岁的王万良自称“书画老人”,毛笔字写得工工整整又不失韵味,却对人说“还在学习,是个小学生……”;他画画,画里都是普通的人、普通的风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市井片段,他说没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用毛笔作画,“用毛笔在竖着的画板上画画,很吃功力……”

  王万良坚持每天创作一幅小画作,并练习几篇书法,他的时间就在这些看似平静的过程中悄然流逝。

  王万良的一生仿佛都在为绘画做准备。初中时期,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美术教师孟老师,尽管两人年龄仅相差8岁,但孟老师的指导帮助王万良步入了艺术的殿堂。参加工作后,王万良在煤矿中几乎做遍了各种工作,这些经历看似与美术无关,却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曾说:“我现在画的这幅木工作品,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过木工,画面不可能如此生动……”

  42岁时,王万良做了一个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重返校园,专门学习美术。谈及这段经历时,王万良总是说收获颇丰,并且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王万良的画室里陈列着数百幅他自己的画作,却很少将这些作品对外展出或出售。尽管如此,他的艺术造诣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让他在艺术界享有盛誉。他是大同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协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成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和《名家讲堂》的签约艺术家。他的作品曾入选中国——大同第二届长城文化季的百米长卷书画展,被作为大同长城文化珍品收藏。

  孟老师去世后,王万良从他的家中取回了老师生前使用的画板和绘画工具。他说,对孟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也非常怀念他。王万良并没有将这些画具束之高阁,而是将它们放置在画室中,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方式。

  两年前,王万良的母亲因病离世,王万良将她生前的用品摆放在一张小桌子上。在桌子后面的墙上,他挂了一幅自己的画作:画中的云冈大佛斜倚在画纸上,一只眼睛微微闭合,另一只眼睛则慈祥地凝视着远方,面带温暖的微笑,手掌竖起……这幅画,寄托了王万良心中对母亲的追思。

  本报记者 尚铁军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大同新闻
   第05版:晚报早评
   第06版:焦点
   第07版:时事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文娱
   第10版:体育
   第11版:财经
   第12版:楼市大观
   第13版:档案
   第14版:说法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文萃
王万良的“书画人生”
污水管道改造受阻 社区沟通解决
母女户口分离 取存款遇难题
卧室地基下陷 八旬老人盼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