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护佑安宁——善化寺五龙壁

  静赏古建,探寻龙壁。大同共有三座五龙壁,分别是县文庙砖雕五龙壁、府文庙五龙壁和善化寺五龙壁。《相遇大同》“龙壁系列”分别介绍了前两座五龙壁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而今天这一期我们相遇善化寺五龙壁。

  大同善化寺五龙壁原为明代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980年因城市改造,兴国寺荒废,被迁至善化寺山门前,成为该寺的标志性景观。善化寺位于大同城内南门里西侧,曾名为开元寺、大普恩寺、南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历经辽金重建,明清两朝修葺,而五龙壁的迁入则为这座千年古寺增添了明代艺术的灵动气息。

  大同善化寺的这座龙壁长19.9米,高7米,厚1.48米,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须弥座,座面雕刻有牛、马、蛇、鹿、狗、狮、象等十多种动物,姿态灵动、栩栩如生。中部用琉璃砖拼砌成五条四爪金龙,腾云驾雾,大有龙飞虎跃之势,中间的龙是唯一一条正龙,威严磅礴,为五龙之核心,龙尾摇摆,别具风采。顶部为仿木构建筑形式,上有琉璃瓦覆盖下有琉璃斗栱支撑,两端置有鸱吻垂脊兽。这座龙壁与府文庙龙壁的不同之处是背面和两侧共镶嵌黄色琉璃龙5团,背面有3团,侧面各有一团,背面中间处的龙壁采用和府文庙相似的双龙琉璃造型,两侧则是单龙造型。

  寺庙前的五龙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性影壁,五龙壁可阻挡“煞气”直冲寺庙,同时聚集祥瑞之气。龙作为掌控风雨的神兽,与五行结合,寓意调和天地之气,护佑风调雨顺。而五龙也可能对应“五方”(东、西、南、北、中),代表全方位守护寺庙,抵御邪祟,确保圣地安宁。在寻找龙壁的路上,我们还在浑源县律吕神祠内发现了一处被毁灭的五龙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虽不见五龙的真身,但依稀可以看见残留的龙爪和龙尾,于默默无形中护佑寺院安宁。

  善化寺的五龙壁,经历了从兴国寺到善化寺的迁徙之路,体现出佛寺与龙文化的交融共生。总体观之,大同的三座五龙壁凭借其建筑之美与历史厚重,成为解读大同多元文化的一把钥匙。若想读懂大同的“龙魂”,此处五龙壁也是不可错过的起点。        王东蕾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
   第04版:文旅
   第05版:社区
   第06版:焦点
   第07版:文体
   第08版:户外
“龙壁之王”—大同九龙壁
护佑安宁——善化寺五龙壁
见龙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