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穆
清明节临近,扫墓祭祀活动骤增。
近日,市民政局发出清明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广大市民安全、绿色、节俭、有序开展祭祀活动,彰显时代新风。
市民政局倡导市民无明火、无烟祭扫,严禁焚烧纸钱、点蜡烛、放鞭炮,严格遵守森林草原防火规定,不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墓园和林区,严防火灾,确保祭扫安全;采用绿色、低碳、环保的祭扫方式,摒弃封建迷信,通过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寄、家庭追思等方式寄托哀思;倡导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积极参与“鲜花换纸钱”活动,提倡节俭祭祀。
清明节扫墓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缅怀先烈,祭奠亲人,寄托哀思,告慰逝者。千百年来,民间祭扫流传着焚香烧纸的习俗,不但污染环境,还会增加火险隐患甚至引发火灾;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新奇祭品与奢华祭扫,造成巨大浪费。
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发布有关制度和禁令,相关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加大力度宣传教育、巡查劝导,越来越多的公众摒弃陋习,采取安全、环保、文明、节俭的祭祀方式,形成“清明”之风。但是,仍有一些市民思想守旧、陋习难除,需要改掉旧观念、融入新风尚。
传统当随时代。我们都要自觉遵从新规、响应号召、接受倡导,进行健康祭扫、绿色祭扫。如今已有不少新措施可以选择,比如,通过网上公墓、骨灰堂、祭扫平台祭奠先烈;在微信小程序和其他一些App上,以“献花”“鞠躬”、撰写留言等方式表达思念;通过亲属微信群、微视频,讲先人故事、书写寄语、制作思念卡等简约方式缅怀亲人。
事实上,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扫墓祭祀都是一种仪式,目的是表达思念、铭记真情。我觉得,没必要过于讲究、过于繁琐,简单朴素为宜。网络时代,“云祭扫”“微祭祀”也能很好地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和追忆,而且比实地实物祭奠更能实现精神传承,更能体现文明风尚。
清明是个特别的日子,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重要传统节日。从气候的角度说,“清明”的含义是春和景明,草木萌发,花苞欲放,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从传统习俗看,清明祭扫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后人记起先人,感恩先人。
岁岁清明祭,年年思故人。祭奠祖先、缅怀英烈重在用心,贵在真诚。祭扫不在于程式而在于诚实,不在于身到而在于心到。让清明节多一些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是时代所需、文明所期、众望所归,每个人都应积极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