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妮
3月21日18时许,阳高县白登河漫水地喜见百余只大天鹅集群栖息觅食。作为国家濒危保护鸟类,首次观测到超百只大天鹅在这里栖息,极为罕见。天鹅凭借灵敏嗅觉,在水域中啄食去年机收残留的玉米粒及落叶,生性机警的它们选择在此停留,是当地生态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大同晚报》3月27日)
近期,我市频传珍惜鸟类来同栖息觅食的好消息,天镇县南阳河湿地迎来成群赤麻鸭、30余只天鹅在灵丘县青云湖“歇脚”、百余只海鸥“作客”大同御河、鸊鷉文瀛湖悠然划水……随着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些珍稀候鸟从“稀客”变为“常客”,不仅印证了我市生态修复的成效,也为春日的大同增添了勃勃生机。
良好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随着我市生态补水的持续实施,桑干河、御河等重点河流主河槽水流潺潺、碧波荡漾,水道两旁是茂密的水草芦苇和连片的湿地沼泽,奇珍异鸟栖息觅食、追逐翱翔,绘就了一幅水城交融、人水和谐的生态美景,这既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也不断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珍稀鸟类变“常客”是我市保护生态的生动诠释。从城镇到乡村,从学校到工厂,从街道到小巷,从公园到广场……随着生态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同已从曾经的“灰头土脸”蝶变为“绿水青山”的宜居宜业之城,这是全市上下驰而不息推进生态改善的有力见证,也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绿色福利。
今天的大同,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人们真切感受到环境保护带来的生态变化。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定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