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创新平台的搭建、高端人才的引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前沿技术的研发以及能源机构合作和重大项目建设,下定决心,撕掉“煤都”标签,举全市之力,不断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新能源产业投资项目及公司71家,建设风电、光伏项目122个;新能源投资项目建设总规模已达779万千瓦,其中风电370万千瓦、光伏399万千瓦、生物质10万千瓦,截至目前,我市已并网的新能源电力装机总容量已达503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的36.8%。下一步,我市将依托自身优越的风、光资源,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预计“十四五”末我市新能源装机目标将超过1000万千瓦,初步形成绿色电力供应体系。
凭“风”起舞勇探索
“这辈子没想到呼呼的山风能发电能供暖,更没想到的是我们这些农民首先享受到了这无烟无灰无污染的热能量。”让当地群众从身体暖到了心里的是灵丘县40万千瓦风电供暖示范项目。据了解,风电供热与燃煤供热有着显著区别,它不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温室气体、废水等污染物,可有效减少雾霾,是新能源储能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市在新能源产业上发展的有益探索。
风电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加快风电开发建设,对于节能减排、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同风力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发展风电产业优势明显。自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布局风电产业,截至2019年12月,已并网的风电场有23座、装机容量达到209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16.7%。“在新荣区,已建成的风电项目有3项、在建和今年新建项目均为2项,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改善空气质量、调整电源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将起到积极作用。”新荣区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09年、2013年在该区分别建成新荣小窑山一、二期风电项目,规模97兆瓦,仅2019年的发电量就达1.6亿千瓦时,产值8500余万元。
“光”照大同 绿意无限
在全国首个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项目、国家首个采煤沉陷区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大同100万千瓦光伏示范基地,栉比鳞次的光伏阵列绵延起伏,吸收着来自太阳的能量。
据了解,大同光伏示范基地的建设,从土地、能源、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等方面为传统能源基地提供了示范。通过“领跑者计划”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了我市从以煤炭开采为核心的传统煤炭基地向光伏等综合能源基地转型的产业供给侧改革。截至2019年底,全市光伏电站装机总规模276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累计发电达6.91亿千瓦时。
除了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光伏产业还为我市农民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光照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光伏扶贫,既符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又符合国家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战略;既有利于扩大光伏发电市场,又有利于促进贫困人口稳收增收。从2015年我市光伏扶贫产业起步至今,全市扶贫光伏总装机容量20.24万千瓦,发电量为60595万千瓦时,已造福贫困用户约27000余户,有效推动了我市贫困居民收入的提高。
全产业链布局 抢占氢能先机
日前,大同氢雄云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最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VISH-130A通过国家检测中心强检认证,并即将在我市投入批量生产。这标志着大同在氢能全产业链产业发展中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将发展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着力培育氢能产业,加快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布局,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氢燃料电池及配件制造,推进加氢站建设,打造氢能市场化发展政策服务体系,不断延伸氢能下游应用场景,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
丰富的煤炭、电力等资源为我市“氢”装上阵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2018年底,氢都大同新能源产业城开工建设。以此为载体,我市具备了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氢燃料电池制造产业集群和燃料电池汽车制造产业集群的先天优势。目前,大同新研氢能公司的氢能和燃料电池项目、大同氢雄云鼎公司的燃料电池项目和同煤集团的煤制氢项目等正在稳步推进。全市首座加氢综合站和首批氢燃料公交汽车的投运,也让更多普通人有了近距离接触、了解氢能的机会。 本报记者 韩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