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惬意朋友圈

《同题阁》本期主题:手机·微信·朋友圈

  袁宝霞

  朋友圈,像一个电子日记本一样,记录着我们各自的生活。早上醒来你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健身、听音乐、做家务?我第一件事是边听音乐边翻阅朋友圈。经过一夜的积淀,圈里真是云蒸霞蔚,厚积薄发,气象万千。

  映入眼帘的少不了诗友们的新作。“斜照暮秋天色凉,残红枯叶露为霜。岁寒匆促时光移,褪去秋衣换厚妆。”“昨晚寒生,今晨霜降,秋原渐显凄凉状。蓬勃万木速凋零,枯荷傲骨芦花荡。逝水难归,别颜无恙,山回路转总相望。人逢知己且珍惜,莫留遗憾空悲怆。”“北风呼啸过/草木萧瑟/不见南飞雁……”诗友们的作品或写景或抒情,再配上精美的图片,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让人陶醉在这诗情画意之中,开启了一天的好心情!

  还有几位文友笔耕不辍,不时有新作品发表在文学网络平台或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看到他们的作品遍地生花,好生羡慕。每日欣赏文朋诗友的各类作品简直就是在享受艺术盛宴,让人大饱眼福。欣赏之余,不免静心思考,自己努力的方向何在?是否也能做到不教一日闲过呢?

  朋友圈里除了舞文弄墨的文朋诗友的佳作,还有亲朋好友的日常。这里面有烟火气,有土味情话,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心机。微商朋友爱发各种小广告,有些优惠活动也会第一时间发到圈里。年轻的情侣们常常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有的晒节日礼物,有的晒婚纱照,还有的晒出结婚证,让大家见证他们的幸福。年轻的妈妈们爱晒娃,看看那些小可爱们的照片或视频也会让人赏心悦目。爱美食的朋友爱发亲自烹饪的美食,爱旅游的朋友经常晒各处的风景照,还有些朋友晒心灵鸡汤、生活小常识、冷笑话……朋友圈,大世界。一个人的世界总是狭小的,很高兴你们能与我分享这天南地北的多彩世界。

  还有一类朋友基本上不发圈,俗称“潜水人员”,但他们从不吝啬于给予别人关注和点赞。感谢那些关注我、鼓励我、默默为我点赞的朋友带给我的温暖与感动,也感谢那些分享精彩生活的朋友,朋友圈里有你们的存在,生活会更惬意、更精彩!

  “入群发圈”有讲究

  李生明

  我与智能手机的结缘,还得感谢孙子的一顿“小皮锤”。几年前的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孙子,孙子让我对准教室墙上的一个方框图形“扫码”,我一头雾水,听不懂他说的什么“马”。我还一直习惯使用只能满足通话需求的旧手机,虽然买了部智能手机,但一直放在家里。看着别的家长一个个牛气地“扫码”后看屏,孙子急得脸色都变了,我赶忙打电话急呼老伴找出新手机送来。自此,我与智能手机亲密接触起来。

  不久后,我与同事出差,刚住下,同事的同学们就纷纷打电话问候。我纳闷,一问才知道途中他在朋友圈里发了条信息,同学们便一下子都知晓了。后来我回已移民搬迁12年的旧村,参加清明节前的公祭并发放我牵头编纂的全村各家族《世系图》活动,一个侄孙在临时搭起的饭棚篷布外贴了一张上有二维码的A4纸,年轻人们纷纷扫码,很快就建起一个名为“高墙框在召唤”的微信群。这两件事对我的诱惑很大,很快,我也学会了入群、发圈。微信像一匹“黑马”闯进了我的生活,给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方便。

  然而,凡事有得必有失。没过多久,“入群发圈”之滥,终于酿成应接不暇的负担,有的群里甚至出现贬损、谩骂、泄私愤等“网络暴力”,无端给自己平静的生活带来干扰和烦恼。由此我渐渐醒悟到,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翻版,不是“世外桃源”,更不是“法外之地”,因而不能无限制、无分辨、无原则地“互加微信”,也不能动辄发个朋友圈“显摆”。于是,我根据自己的年龄、精力等实际情况,逐步压减微信群,只留七八个工作群和亲情友情群,满足正常交流即可。之后,无论是发朋友圈还是在微信群里发言,也保持和在现实生活中一样的谨言慎行,发则必先评估“副作用”,非正能量不发,非必要不发。有些如宣传自己所参加的社会团体公益活动和其他文事活动的内容,不适合在不相干的微信群发,就发朋友圈,但必精挑细选照片,精心撰写说明词,而且频度控制在每周甚至每月一两次。

  反观周围,发现大多数人的“网络社交成熟度”与我同进退。现在我加入的多数微信群不再像以前那么嘈杂,朋友圈也一样,数量减少了,整体质量反而提高了。细想也是,微信群、朋友圈也是“公共场所”,在这个虚拟社交圈同样需要有边界意识,大家都做“讲究人”,才能使其回归“交流的乐园”本色。

  朋友圈里的春夏秋冬

  马婧

  说到朋友圈,是微信赋予了它一个与互联网挂钩的新定义,如今提起朋友圈,微信的朋友圈显然先入为主。微信朋友圈已然陪我们度过了很多个春夏秋冬,那里总有些回忆、有些憧憬,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年少时,朋友圈是自己的“喜怒哀乐箱”。遇见美丽的花一朵、云一片、树一棵,随手拍下,加上几句表达心情的句子,就发出去了,然后静静地等待着朋友圈的点赞或者评论。若是还能收获心仪之人的点滴关注,“能高兴一天”也毫不夸张。那时的朋友圈常常是欢乐源泉。

  不知不觉,时间飞逝,仿佛昨天还在校门口与同学们互抹眼泪依依惜别,今天就已经在奔向“而立”的路上。也许是工作的忙碌,或者是家事的繁琐,又或者是生活琐事的“不值得”,朋友圈不知何时,褪去了青涩,当有空翻看时,有人设置了显示权限,有人虽然没有,但更新的内容早已落上了厚厚的灰尘,转念一想,不如看看自己的朋友圈,原来和大家一样,朋友圈已经从一天的“晨昏变换”,变成了一年的“春夏秋冬”了。有人说,这是大家都长大了,懒得“矫情”,也着实再没有时间“多愁善感”,如果真的忽然想念谁,不如私聊更显得温暖萦绕,还是那个昵称,还是那么熟悉的腔调,还是那么“口不择言”,就这样,朋友圈又变成了最初的朋友圈。

  朋友圈从一片繁华而回归平静,或许是一种理性,又或者是一种成长。春夏秋冬,岁岁年年,朋友圈的位置始终如一,虽然原因种种,那里不再繁忙热闹,但它始终承载着记忆、思念与温暖,偶尔翻翻,自嘲一下曾经的自己,思念一下可能“潜水”的挚友,感慨一下时间的飞逝而继续努力,其实,那些春夏秋冬一直不曾改变……

  朋友圈刷新邻里情

  梁正

  如今,许多小区都组建有微信邻居群,群里的好友都是居住在一个小区的业主,好多人起初相互并不认识,但入群以后通过交流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朋友。

  有人认为,网络虚拟世界的朋友圈让人际关系疏远了,人们热衷于在网上点赞互动,现实生活中反而缺少了真诚的交流沟通,所以人情渐渐淡漠。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最近搬新家的一位朋友说:“加入了新的微信朋友圈,结识了新邻居,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邻里温暖。”前几日,朋友因为晚上要和客户吃饭,正好他妻子也临时被通知需要加班,上幼儿园的孩子放学接回家后不知该怎么办,一个人放家里肯定不放心,带去见客户也不合适,朋友把这一无奈发到朋友圈后,没想到楼上一位邻居主动提出帮他照看。“晚上我回家时,儿子已经吃过饭在他家睡着了。”朋友说,“之后,我们两家就成了好朋友,经常一起去吃饭,一起出游。”

  单位的王姐最近刚刚加入了她们小区的邻居群,她说,“邻居们刚入群还比较拘谨,但几次聊天下来,立马就熟络了许多,群里时不时地会发布一些停车提醒、便民信息之类的内容,邻居群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成了居民们交流信息、互帮互助、解决生活难题的平台。”

  同样是在微信邻居群里,笔者自打加入后,发现一些天天见面却不认识的邻居通过聊天成为了朋友,下次在小区里遇到了,就感到特别亲近,有时候还会一起相约聚会,参加个社区活动什么的。

  朋友圈其实是个令人温暖的圈。现如今,人心似乎越来越疏离,人情似乎越来越淡薄,而朋友圈让我们再一次靠近,我们在圈里看到邻居的生活,看到邻居的喜怒哀乐,在圈里和他们互动,并把这种互动从网上迁移到现实中,从而感受到邻里之间的暖暖情意。

  《同题阁》下期主题:年味·乡愁,欢迎赐稿,投稿邮箱:dtyungang@126.com。

 
     标题导航
~~~侯建臣
~~~任勇
~~~马少杰
~~~(新韵)
~~~
~~~云水禅心
~~~栗培林
~~~《同题阁》本期主题:手机·微信·朋友圈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能源革命 转型发展
   第04版:云冈副刊
腊八二题
春的遐思
永远的怀念
庚子腊八感吟
图片新闻
冬的快意
腊八节感怀
惬意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