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依托厚势快发展 青出于蓝胜于蓝

——回顾大同第二制药厂的辉煌发展历史

  综 述

  本报记者 史涌涛

  当记者伫足魏都大道大同儿童公园对面时,看到这里已是格外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并列着数家民营医院,路旁的药店似乎也比其他街区密集,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曾与医药行业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上世纪40年代到新千年前后,这里一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制药企业所在地,从日据时期的“和合药厂”,到大同和平解放后建成大同麻黄素厂,后更名为大同制药厂,再到1982年原厂分为两厂,这里更名为大同第二制药厂,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发展历史,直到新千年后逐渐因市场因素走向衰落停产。这片曾经生产过从多知名药品的厂区,如今已经难觅踪迹,成为一片繁华的城市生活区,只有新兴的民营医院和多家大药房,将这里曾经关于医药的历史脉络传延。

  大同第二制药厂厂区始建于1942年,为侵华日军为掠夺大同的麻黄资源而兴建的“合和药厂”,因大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当年大同及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麻黄草资源,“合和药厂”主要生产麻黄素粗品,麻黄素年产量达到两吨,全部作为战略物资被运往日本。解放后,在原址上兴建大同麻黄素厂,并于1958年更名为大同制药厂,同时,在大同市南门外筹建新厂。1960年,麻黄素和皂素两车间搬迁至新厂,原址生产制剂产品,1982年1月,原厂分为两厂,在原大同制药厂制剂厂区挂牌成立大同第二制药厂,与大同制药厂同属山西省医药总公司直接领导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全厂共有四个生产车间,一个机动车间。据当年资料显示,建厂初期,共有职工917人,全年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固定资产达737万元。

  全新成立的大同第二制药厂很快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山西省先进企业,是省内最大的综合性药品制剂企业。依托原大同制药厂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制剂产品的技术优势,生产粉针剂、片剂、胶囊、栓剂等10余个剂型260多个品种规格。主要产品有青霉素系列产品、复方甘草片、庆大霉素针、抗伤风胶囊、小儿克感敏冲剂、苦参栓等。其中“塞外牌”去痛片等6个产品先后获省优称号,1993年与香港合资兴建的“山西同振药业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的国家级新药——注射用甲硝唑磷酸二钠,以疗效高、易储存等特点深受大众欢迎。

  大同第二制药厂成立后,迅速扩大产能,1982年,由国家医药总局选定,经山西省经委批准,大同第二制药厂修建一座符合《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标准要求的药品制剂大楼,并列入我国“六五”期间重点工程。该工程于1983年9月开工,1986年9月竣工投产,耗用资金350万元。这座药品制剂大楼位于市区内原新建南路东侧该厂区内,楼高22.4米,长63米,建筑面积5331平方米,属整体框架结构。南部生产车间分四层,一二三层为片剂车间,四层为综合制剂车间,每层高5.6米,其中吊顶以上2.8米为技术夹层,供工艺管道、排风、排尘、排水、空调及水电汽等线路的布置,北部管理活动区为8层,层高2.8米。在记者的少年记忆中,对这一高大的药品制剂大楼留有深刻印象。

  在上世纪80年代,大同第二制药厂生产经营创历史较高水平。其生产销售粉针、水针、片剂、胶囊、冲剂和栓剂等6大剂型68个品种,1986年生产粉针剂4794.49万支、水针剂3926.4万支、片剂9.19亿片。主要剂型的总优级品率达到和超过计划指标,水针、片剂两大剂型的总成品率分别为99.54%和99.82%,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6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661.92万元,同比计划增长21%,实现利税284.56万元,比1985年净增88.26%,创历史较高水平。

  大同第二制药厂的产品蜚声八方,青霉素钾盐、安定片两个产品获1986年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同时,该厂大力开发新产品,大同第二制药厂用6年时间研制成功苦能栓、安室卡因注射液、婴儿保健盒、热敷乐及北国可乐、沙棘可乐、强力沙棘乐等8个新产品,同时仿制引进各类剂型的新产品51个,山西省医药总公司对开发新产品颁发了生产许可证,山西省卫生厅颁发了批准书。1986年,该厂获山西省经委颁发的技术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山西省科委授予“苦参治癌研究”科技成果三等奖。

 
     标题导航
大同铜器是这座古老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名片,是世代传承的瑰宝。上世纪70年代末,我市有这样一家企业,它在大同铜器行业发展历史中,曾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大同市金属工艺总厂—~~~
~~~——回顾大同第二制药厂的辉煌发展历史
~~~——访原大同第二制药厂党支部书记陈伯华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报道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要闻
擦亮“铜”字招牌 辉煌錾刻进时光
依托厚势快发展 青出于蓝胜于蓝
祝福大同药企勇闯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