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追求的诗意生活中,清欢是个高雅情趣的词。从黄庭坚的“舞裙歌板尽清欢”、苏东坡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到王禹偁的“影侵棋局助清欢”……举不胜举。
清欢为黎民百姓和文人墨客青睐,原因是它超出了本义,成为人们认知和行动中,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一种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清欢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清欢倡导人们把日子过得简单、朴素和安闲、自由,在散逸生活中寻求快乐。
清欢追求的是远离喧嚣的宁静。唐代王维有一首被世人誉为“最孤独的诗”《竹里馆》,诗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的王维纵情山水,并且喜欢一个人出行。这天他来到竹里馆,抚琴而歌,从白天弹到晚上,没有人知道他在这里,只有明月相照。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孤独是悲伤的,然而对于身在浮世心向清欢的王维来说,这“孤独”却是快乐而又美好的。
清欢陶醉的是精神世界的愉慰。读书时的清欢是最好注释。“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深得鲁迅先生赏识,这副对联木刻在三味书屋的门框上。宋末元初诗人、教育家翁森情趣高雅,终身以书为友,一年四季乐在其中。他的《四时读书乐》中说,春天“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天“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秋天“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是一种多么简单、纯粹的清欢。
清欢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和境界。清欢似梅花,本着的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低调。“山林农舍间,听着竹林风动,吃一顿农家菜,从日暮初起,到田间蛙鸣,有一种朴素恬淡的味道”,是一种清欢。“垂柳下,荷塘边,楸枰落子意清闲。玄机悟透低眉笑,细雨微风妒手谈”,是一种清欢。周作人说的“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是一种清欢。李清照喜欢和丈夫猜典饮茶,饭后,两人到屋里一起烹茶,随意说出某个典故,猜它出自何书何卷何页,猜中者饮茶,不中者不得饮。可是,赢者往往太过开心,“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茶香四溢,也是一种清欢。
清欢不只是物质上的轻微满足,更是心灵上的一种享受。清欢,还是林清玄解释得比较好,“清淡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