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我感受到大同是创业创新的沃土”

占郎

  小谭,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渐渐变得熟悉,始于六年前。那是初秋某个周日晚上,我刚刚结束省里在职研究生班集中学习,踏上归途;而一位远在新疆发展的新荣区挚友,恰好也回到了大同。我们互通电话之后,他热情地向我提议,不妨到他儿时同学的店铺里小聚一下,共度周末时光。于是,我按照导航指引的位置,前往一家名叫“小谭家烧烤”的地方。

  初到“小谭家烧烤”,给我的印象是,店面虽不大,却别有一番风味。这里主打的自然是烧烤美食,同时融入了大同独特的风味小吃兔头、羊蹄等。店内的桌椅采用精致的木材打造,别具一格,与大同其他烧烤店的风格迥异,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那晚,我初次与店主小谭相见,初见时的场景成为日后无数次回忆中的笑谈。那晚,我们彼此之间似乎都有些拘谨,甚至带着几分少女的羞涩,难以完全放开自己。餐桌上,我们的话语不多,气氛略显沉闷,甚至稍微有点尴尬。他后来告诉我,他当时觉得我与那些他常接触的人不同,神色严肃,难以捉摸,加之对我是否饮酒、酒量如何一无所知,便不敢轻易举杯相邀。同时,他也担心店中的菜品不够精致,难以入我的“法眼”,因此也不敢贸然推荐或为我夹菜。而我,坐了3个多小时的车,长途跋涉归来,早已饥肠辘辘,却也因顾及形象,未能尽情享受美食,放开吃相去大快朵颐,至今想起来仍觉遗憾。

  其实,小谭那晚实际上却倾其所有,将店里最拿手的菜肴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他而言,这无异是一场“满汉全席”。他对我席间随口而说的“啤酒花生米、喝完了想想你;啤酒羊肉串儿、喝完了闻闻味儿”的顺口溜记忆犹新,甚至因此与朋友们之间的“串儿话”也更多了起来。他将日常遇到的一些趣事分享至抖音平台,竟意外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

  第二年春节,新疆友人再次归来,我们再次相聚于“小谭家烧烤”。这时我们才得知,小谭夫妇已经开了“小谭家烧烤”第二家分店。新店装修更为雅致,小谭还特意将自己的摩托车——他的“坐骑”摆放在显眼位置,彰显着当代年轻人的气息。菜品方面也有所创新,让人眼前一亮。小谭还告诉我们,他们正致力于挖掘大同人的经典美食——什锦火锅,尽管初期的生意并不如预期那般红火,但他们始终未曾放弃,这份坚持与执着很令人敬佩。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小谭之间的交谈交流也日益多了起来,我也逐渐了解了他的过往,逐渐体会到了这些创业者的不易。小谭也是农村出生,干过很多行业,从一名削面师傅做起,一步步从路边摊成长为拥有正式门店的创业者,其经营理念也随之不断拔节成长,展现出不同的商业智慧。

  光鲜亮丽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如今,小谭的烧烤蒸蒸日上,旗下拥有三家烧烤连锁店与两家火锅店,员工队伍也从最初的夫妻二人发展到四十余人,每个分店都配备了专业的店长,整个体系已初具规模。特别是他的小谭家烧烤的第三家分店,起名为“唐风酒肆”,以独特的红色调装修风格,营造出一种穿越至大唐盛世的梦幻氛围,吸引了众多回头客。

  深入接触后,我更加敬佩小谭这样的创业者。为了研发出一道菜品,他与厨师团队反复研究,亲自品尝好多次;为了确保食材的新鲜与品质,他坚持每天亲自前往附近的村庄采购;为了选购上等的牛羊肉,他不辞辛劳地早起选购食材。面对那些送上门的低价推销,他始终坚守原则,不为所动。在烧烤店内,他更是亲力亲为,每天第一波客人上座时他肯定在厨房里忙碌着。有时候,我去他的店里直到吃完饭也见不到他,只能去厨房门口看一看身着工作服满头大汗的“谭总”,挥手道别。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生活好了,想买什么,在指尖上就能完成;想吃什么,外卖很快就能送达。但在这个物质丰富、生活便捷的时代,我们往往容易忽视那些在背后默默拼搏的人们。正是他们用智慧和双手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编织出人世间多彩的画卷。前不久,我读到一篇报道,我国有8400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正在支撑着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谭。他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不就是这些劳动者的缩影吗?

  去年,大同市被授予“国际美食之都”的美誉,让每一名大同人都非常骄傲。漫步在大同古城街巷,看到一家家顾客盈门、红火热闹的餐饮店,我也由衷感觉到,有更多像小谭那样的创业者,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大同也是创业创新的沃土”。

 
     标题导航
~~~本报记者 赵永宏
~~~——2024“阳高红”西红柿产业发展大会小记
~~~
~~~——记刘海明与他创办的饭店
~~~占郎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题报道
   第04版:广告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文旅
“串”出美好生活
智汇“阳高红” 冠领新“杮”界
市形意拳协会山西省传统武术邀请赛获佳绩
四十年风雨 四十年辉煌
“我感受到大同是创业创新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