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至这天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最寒冷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大约自南北朝起,我国民间就有从冬至起数9个9天的习俗,意在消遣寒冷的冬天,期盼温暖的春天,称为“数九”。唐宋以后,“数九歌”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
“数九歌”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代表了自隆冬到阳春各种物候现象的变化规律。这是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科学性。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数九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安排起着一定指导作用。
明清时期又出现了不同种类的“九九消寒图”。罗澍伟说,最雅致的莫过于梅花“画九”了。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9朵,每朵梅花9个花瓣,共81瓣,每瓣代表一天。染完9瓣,就过了一个“九”,9朵梅花染完,就出了“九”。
清代,还出现了文字“消寒图”,常见的是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日填一笔,填完一字即过一九,9字填满,严冬已过,春天来临。很多文字“消寒图”上都会有“管城春满”,“管城”指代毛笔,笔到尾声,春满天下。
再后来,民间又创新出“九体消寒联”,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上下联各9字,每字9笔,每天上下联各填一笔,填满则残寒消尽、春到人间。 市科协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