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的警示意义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日一审开庭宣判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几家公司将配音师声音AI化使用并出售,法院判决几家被告公司构成对原告声音权益的侵犯,赔偿损失共计25万元。

  法官在释法时表示,声音作为一种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法院通过该案的审理,为新业态、新技术划定应用边界,亮明了保护人格权益与引导技术向善兼顾的司法态度。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声音的记载、利用与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声音与人格的关联变得愈发紧密,声音的利用价值愈发凸显。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首次以立法形式将保护声音写入民法典,明确参照适用肖像权的形式保护自然人的声音。随着AI语音合成技术的广泛应用,声音被收集、合成、制作、模仿甚至篡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对声音权益的保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AI生成声音是否属于人格权保护范围?如何判断声音权益受到了侵犯?对于这些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上述案件的判决结果明确了在具备可识别性的前提下,自然人声音权益的保护范围可及于AI生成声音,明晰了AI生成声音侵权纠纷的裁判规则,厘清了相关技术应用的法治边界,为今后处理此类纠纷提供了可借鉴的司法参照。

  当前,AI技术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生成式AI也产生了新的人格权侵权形式。除AI生成声音外,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AI换脸、AI自动生成虚假图片、音视频等,不仅能以假乱真,还能无中生有,从而对他人隐私、名誉等人格权益造成侵害。今年清明节前夕,AI技术“克隆”逝者形象和声音使其“复活”的现象,引发了“是否侵犯死者人格利益”的讨论。技术潮流之下潜藏的法律风险,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切,亟待在法律上寻求应对。

  在虚拟应用普遍进入生活场景的时代,人格权益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的判决,不仅再次明确传递“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技术应用要有法律边界的理念,同时提醒公众要知晓并保护自己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人格权益。期待越来越多标志性的个案判决能彰显出普遍价值,发挥更大的示范性意义。        据新华网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大同新闻
   第05版:晚报早评
   第06版:时事
   第07版:时事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文娱
   第10版:体育
   第11版:财经
   第12版:楼市大观
   第13版:档案
   第14版:说法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文萃
崇尚简约婚礼 传播文明新风
智能代劳
高效办成一件事 利企便民有温度
柔性执法 让城市治理更温情
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