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沐春风浴春光的尽兴畅游

史涌涛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旧有的年俗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有的彰显着文明进步,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洗头,或者出嫁的女儿只能在特定的一天回娘家等旧俗的破除;有的出于生态环保的理念,比如放鞭炮、点旺火的令行禁止;有的则是社会变迁、科技进步在春节文化上的反映,如过去的登门拜年演化为电话、微信拜年,甚至发红包也不用当面发,可以微信转账;近年来,举家看春晚也演化为新年俗,而就是这样的新年俗也在发生新变化,年轻人也许是通过手机、网络观看,或者是选择更个性化的过年方式等等。这其中,有欣然迎接的改变,有令人惆怅的告别,而面对传统年俗文化的旧俗式微,许多人不由得感慨年味的变淡。但在我的感受中,春节期间有一项年俗文化,不仅未曾消减变淡,反而历久弥强,愈益彰显,那就是初八日的“游八仙”。

  在小时候,我是并不喜欢这个日子的,虽然它很盛大热闹,但它寓意着“年”已到尾声,尽管前面还有一个元宵佳节值得期待,但随着人们的上班,社会生活的重启,快乐无忧、尽情欢乐的春节其实已宣告结束,在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人们喜乐畅游的欢潮中,却掩饰不住我内心对“年”依依不舍的惆怅。慢慢地,又特别喜欢上了这个日子,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年味被衬托得更加浓郁,而这一天里种种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展现,更寄托着每个人对崭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与祈盼。

  正月初八,传说中是天上诸星下界的日子,在这一天,许多地方都有“游八仙,袪百病”的习俗。而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初八日的称呼也不相同,或叫“顺星日”“祭星日”,或叫“八仙日”“转八日”等,不一而足。文化习俗也各有差异,有的因这一天是“诸星下界”之日,要祭祀星君,供元宵,据说吃元宵其实是始于初八,象征圆满;有的则在这一天放生动物,体现出敬畏自然之心,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善意;有的以立丈杆或悬花灯等方式进行占卜,以日影的长短或灯的明暗来占卜年成的丰歉。

  在大同,自古就有正月初八“游八仙”的传统,以此来表达祛百病的祈愿。这一天,男女老幼出门游于街市,上庙烧香布施、许愿祈福。据道光《大同县志》卷八《风土》载:“初八日俗唤八仙日,是日顺禳星辰。先是前腊各庙僧道,与相识者送迎祥疏一道。至期,家家布施各庙,僧道有回以果饼者,有留之吃斋者,则视布施之多少为差。”

  每年的这一天,我也会被这股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潮与从早到晚鼎沸不息的欢潮所裹挟,欣然加入这条流淌不息的“河流”,在内心激起迸出欢欣喜乐的水花。这一天,街道两旁有许多小摊,售卖各种小玩意儿小吃食,而我和小伙伴们,则穿着簇新的过年衣裳,兜里揣着并不多的压岁钱,摇着拨浪鼓,摆弄着通过某种机关能上下翻飞的小人儿,嘴里嚼着酥米花,手里拿着一直也不舍得舔一口的吹糖人,兴奋而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走着走着,自己与身边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假如有一个蒙太奇式时光摄影机,会看到随着脚步向前古城的变化,人们衣着与精神面貌的变化,过年方式的演变,有些东西消失了,有些内容增加了,但这一天,从不改变的是盛大欢乐的氛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在古都灯会现场,每逢此日,面对如潮涌来的人流,作为工作人员在现场疏导引流,虽神经始终高度紧张,但看到被明亮灯火映照的每个人的生动笑脸,总有一种特别的感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就是每个人内心对生活始终保持热爱的力量。

  如今,每到正月初八,我还是会出去畅游,不仅是出于对传统年俗的循守,更在于这一天可以格外欣喜地拥抱春天。无论过年日子是早是迟,正月初八时节令多已过立春,过年时大多数时间蛰伏在家的人们,被同一份心愿所召唤,一齐走出家门。其时,春的气息已现端倪,大年的闹红火正渐入高潮,在我的记忆中,这一天总是格调明朗,空气是清新的,阳光是和暖的,人是欢笑的,城是喜庆的,心情是畅快的,面貌是焕新的,而新一年的美好希望正拉开宏大的序幕。

  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春节仍是令人无比期待,但吸引人们的不再是美食新衣,而是演化为牵动每个人精神共鸣的文化体味。

 
     标题导航
~~~王祥夫
~~~侯建臣
~~~郭永忠
~~~
~~~李立伟
~~~溪山清远
~~~刘富宏
~~~马海
~~~刘洲
~~~左世海
~~~苏凤琴
~~~张叶平
~~~史涌涛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云冈副刊
压 岁
点全灯
春日
新岁(国画)
春风
感时
除夕抒怀
墨香里的春节
新春随吟
乡愁
守岁
远行
沐春风浴春光的尽兴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