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长城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张俊亮

  长城除了防御功能以外,还有很多作用,今天谈谈长城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一、长城见证了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互相通婚、迁移杂居,民族之间的共性逐渐增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

  民族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长城促进了民族融合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修筑长城是为了少打仗或不打仗。长城的修建,规范了长城两边各个统治者的军事扩张行为,双方减少了因为争抢地盘而发起战争。由于战争的减少,双方得以发展生产,安居乐业,边关互市正常进行,民族交往可以开展,出现了跨区域的长途贸易。长城成为了民族交融的舞台。

  汉朝在边境关口设关市,作为与外国使者的互市市场;魏晋以后,又称“交市”;隋唐沿边设互市场,以马市为主;五代时,私贸兴起;后周开始允许民间与回鹘私市;宋、辽、金、元在边境设榷场互市;宋、明时期同边疆各族进行的茶马互市也很频繁;宋以后以茶、盐等同边疆各民族互换马匹。

  北魏前期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安全,在平城以北边境长城沿线设立了六个军镇,史称“北魏六镇”,六镇不仅和北方长城共同构成北魏王朝抵御异族的防线,而且是北魏军队主力驻扎的主要地区之一,更是连接漠北与中原的交通要冲。

  北魏先修长城,后在长城沿线设军镇,为汉族和鲜卑族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三、长城规范了民族融合

  修筑长城不是为了封闭国门,而是为了更好地、高质量地开放,是为了规范一些商业活动,促进商人之间正常的礼尚往来和交易行为。

  长城也规范了民族融合。长城抵御了外侵,但阻隔不断亲情。生活在长城内外的各族民众,以邻为伴,以邻为善,互相影响着各自对方的生活习惯,传授着各自的生产生活技能,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融合。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的双边关系始终处于时好时坏的状态,通婚自由,走亲访友、贸易往来不受限制,长城的出现,为规范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舞台。

  (作者系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要闻
   第07版:专题
   第08版:走进云冈
“融合之都·从此大同:大同长城与民族融合座谈会”发言摘登
长城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长城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长城文化与民族交融的大同形象
长城是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大舞台
嘉靖时期边外山西汉人群体探究
长城地带民族关系中的女性角色
大同长城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