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长城文化与民族交融的大同形象

李鸿宾

  在山西这个素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大省,大同以其多民族和多样文化聚合的形态,不仅著称于代北,而且更扬名于中国。

  如果从秦汉算起直至明清,在整个王朝中国的结构之内,大同及其所在的代北,一直承担着配合都城防御北方势力的战略制衡点的重要作用。同理,在秦汉至隋唐形成的关中主宰函谷关迆东和江淮广袤地区的王朝布局之中,大同、代北与毗邻的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一起担负着这些王朝与北部草原联系的区域性沟通职能,它既承担保护定居社会的重任,又连接农耕和游牧的交往。辽宋至元明清的后一个千百年之间,当都城转往北京并以此控制西北和江南,即在新的全国性布局之内,大同、代北同样担负着京畿西部的战略之角色。简而言之,王朝中国结构布局的两千年的经营,大同代表的代北,在南北政权的对峙和分散的状态下,它承担保卫定居社会免遭北部强悍势力干扰的职责;然而步入一统化的王朝之后,它就发挥着沟通南北、联系长城内外的作用,这在前期的唐朝,尤其后期的元朝和清朝的身上,表现得最为典型。

  元、明、清以后的大同,“连接”农耕和草原的这项功能,成为人们了解这段历史的突出见证。“茶马互市”、“走西口”、晋商北上这些古人东西南北交往互通的行为,钩织出这一时代历史场景的重要面向,这正是一统化王朝的整体布局释放出来的一个效能。

  时至今日,历史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大同丰富的历史内涵、交往融合的民族团结,在国家的发展和兴旺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凸显;其南北东西的联系与互动的象征,亦与日俱增。在古老文明摇篮的山西境内,大同以其商周延承明清的中国多元文化汇聚和多民族共处的北部之战略角色,连同她肩负的传统文明的一个突出的承载点而被人铭记,在今日山西整体的建设中亦以代北名城伫立于世。如何进一步阐扬大同包含的文化特质,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同步之中追寻其精神内涵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既是大同面临的重任,也是现实赋予她的一项使命。我们今日召开的这次定名为“融合之都·从此大同:大同长城与民族融合座谈会”,从程序上说,是为2024年召开更大规模的会议做准备,但从意义上讲,则是大同与代北推进山西文化事业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次战略考虑。希望以此为契机,大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中,继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要闻
   第07版:专题
   第08版:走进云冈
“融合之都·从此大同:大同长城与民族融合座谈会”发言摘登
长城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长城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长城文化与民族交融的大同形象
长城是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大舞台
嘉靖时期边外山西汉人群体探究
长城地带民族关系中的女性角色
大同长城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