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飞车大同(阳高)试验线成功完成全尺寸超导电动悬浮试验;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年均PUE小于1.2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智能化的煤矿掘进工作面,只需要几位工人站在安全位置操作、按下几个按钮,成套设备就能自动掘进,实现“钢铁蛟龙”舞煤海……放眼如今的云中大地,经济中的含“新”量越来越高,释放出经济加速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烈信号。
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代表委员们纷纷献出“金点子”,建议抢占先机、补足短板、发挥长处,在科技(先进制造)赛道上开拓新的发展机遇。
市人大代表、市工信局局长曹旭建议,一要加快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用好专业镇和产业链“两大抓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核心竞争力提升等转型升级行动,全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现代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做大做强;二要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加大对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指导支持力度,全力培育一批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三要着力推进工业领域科技创新,持续抓好“专精特新”培育工作,实施企业家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提升我市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的服务能力,做好创新研发奖补政策宣讲工作,引导企业提升创新意识。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3月23日,浑源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陈玉霞、宋志燕等代表纷纷为人才的培育和发展建言献策。“应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在考核评价机制上适度倾斜,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根据产业规划和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你一言我一语,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掀起思想风暴,将期盼与心声不断融入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会场之外,在科技(先进制造)赛道上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市场主体也关注到了全市两会上的“高光议题”。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是省、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双“链主”企业。落成发布我国首个全套电气化公路及矿山运输系统示范项目,在行业内创新实现了永磁直驱技术在大功率机车上的应用,下线全球氢燃料电池装机功率最大的“宁东号”氢动力机车……该公司重点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一再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该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中车科学家仝雷表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公司也将继续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装备一代’的产品研发路线,把握好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平台化发展趋势,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唱响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本报记者 韩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