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农业赛道——

推进乡村振兴结硕果

春回大地,眼下正是春耕备耕好时节。3月23日,出席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云州区代表团紧扣深耕农业赛道展开热烈讨论,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信心满怀,期待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的美好蓝图变成壮丽实景。 本报记者 张燕伟摄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今年的全市两会上,无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代表委员的发言建议里,“三农”工作均受到瞩目。代表委员们聚焦农业赛道、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为全面做好今年“三农”工作贡献真知灼见。

  聚焦报告中提出的“6+2”农业产业布局,市人大代表任小春建议:一是发挥好气象对“三农”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有效提升精细化为农服务能力,做到“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特别是要立足云州黄花、阳高大杏、天镇蔬菜等我市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加强监测联动协调,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二是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形成“一县一品”或“一片一品”的发展格局,重点是推动复合型生态产业项目化发展,如在林光互补项目区探索新能源光伏板下种植沙棘的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果树下种植中药材以及黄花的复合经营模式、探索在柠条地里种植中药材、沙棘等经济作物模式,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

  随着黄花产业的持续做大做强,大同黄花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据悉,今年我市还将积极开发黄花功能保健食品、特色预制菜、冰鲜黄花、休闲佐餐等“拳头产品”,依托头部供应链企业拓展黄花销售市场,着力建设全国黄花高端功能原料生产供给基地,不断提升大同黄花知名度、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市人大代表王倾建议,要加强水肥投入,严格按照技术人员要求,适时浇水、施肥;要提前谋划晾晒场地,解决影响加工的晾晒卡脖子问题;要注重病虫害防治,建议采取“人防+飞防”相结合的模式,防止病虫害多样性、突发性不断增加,确保黄花产量和种植效益。

  2023年,以天镇铭宸、阳高昇景海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开工建设,标志着“寿光模式”正式落户我市。市人大代表孙志明说:“政府要引导建立直供首都的‘菜篮子’供应链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产业体系,既发展传统种植品种,又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入高附加值品种,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市场占有率。”市人大代表闫振国则建议,对现有设施农业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促进智慧农业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让农民掌握先进的设施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市政协委员陈巨文认为,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业态更新迭代,都对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引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着更多跨行业、跨领域、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加入。“农业领域培养和引进人才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市人大代表马亮建议,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农业领域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千万工程”开辟了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金光大道。市人大代表刘忠孝认为,近年来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市农村风貌大为改观,不少乡村还探索发展文旅融合,城市周边游、特色农家乐遍地开花,既丰富了游客体验,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但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仍需要加大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延伸,加强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苑捷 宋芳

 
     标题导航
科技(先进制造)赛道——~~~
能源赛道——~~~
农业赛道——~~~
文旅消费赛道——~~~
~~~本报记者 郝雨
~~~——访市人大代表曹仙峰
~~~——访市人大代表王志伟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两会专题报道
   第03版:两会专题报道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两会专题报道
   第06版:两会特刊
   第07版:两会特刊
   第08版:两会特刊
科技向“新” 产业攻“尖”
“风光”无限 向“绿”而行
推进乡村振兴结硕果
持续出彩出圈 展示“大同形象”
一朵小黄花 致富大产业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民宿提质升级 为文旅产业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