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慧娟
走过半生,看尽繁华,心中却愈发安静,而这份宁静与坚守得益于我一生的挚友——《大同日报》。在我失落时,《大同日报》给予我力量;在我迷茫时,《大同日报》给予我鼓励;在我颓废时,《大同日报》给予我信心。每当我拿出收藏的《大同日报》,那些早已泛黄的纸张依然散发着墨香,这香味是悠悠岁月的沉淀,这香味是经久不衰的力量。
与《大同日报》结缘,是在1994年我调入市容大队工作后。从上学时期就喜欢写作的我,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写一些工作简报,有时也向《大同日报》投稿。那时,《大同日报》在我心目中如同一位高不可攀的巨人。我的第一篇通讯《市城管委认真整治市容市貌》在1998年1月13日见报时,我感到既惊喜又意外。从那以后,我便与《大同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每闲暇之时,《大同日报》便陪伴着我。时间一长,我就习惯了将报纸上喜欢的文章来一个漫无边际的“剪裁”,看着一张张剪裁下来的“宝” ,心中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我在这里品味着“这边独好的风景”,在“风声、雨声、读书声”中领略到了“学者的情怀”……在无数个忙碌的日子里,只有闲下来的感觉最好,只有这时我才能把剪下的“宝”逐一分组、归类,整理成册,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还记得大同日报社于1998年6月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报社大门。在科教部学习的日子里,是我最难忘、最充实、最开心的时刻,在这里我结识了罗之业、康春和、冯桢,还有资深记者刘培现、杨刚、杨元丰、王瑶、昝银琴、任小春、成自力等等,他们的大作我都认真拜读。在实际采访中也有了提高。每当他们带我出去采访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如何要认真做好记录、如何实地调查、采访以及书写成稿。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我得到了锻炼,也看到了作为新闻媒体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操守,更看到了他们对工作的热忱,对人民的挚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本真的那份执着……更让我见识到什么是记者、什么是媒体人,他们是一支笔,书写着正义;他们是一颗明珠,点亮了人间真情;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风雨交加,他们依旧热情高涨,击碎了丑恶,铸就了美善。急促的脚步、疲惫的身影,唯有星光陪伴,坚守独有的信念,笔尖渗透着辉煌,镜头闪耀着和谐,唯有这些激励着我、感召着我,我犹如一条饥渴的鱼,在知识的海洋里拼命吮吸着每一滴甘露……
在这里,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并有幸成为《大同日报·晨刊》特邀撰稿人。之后,我先后发表了《市容管理趋向规范化》《闲时雅趣剪报乐》《方寸之间容世界》《一锅面汤入树池 三颗青松受煎熬》等多篇文章。
精益求精的《大同日报》 改版后,增加了“社会周刊”“云冈周刊”以及“教育周刊”,更让我对她的情有独钟。每逢“教育周刊”出版后,我必拿一份回家,给当时正在上小学的女儿阅读,并把上边的经典文章剪下来让她收藏学习。就这样,小小年纪的女儿也爱上了《大同日报》,她的绘画作品在“教育周刊”上多次刊登,编辑对她的绘画给予了充分肯定,女儿从此也对绘画充满信心。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干上自己热爱的事业……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依然深深地爱着你——《大同日报》!而你也历经了75个年头。75载栉风沐雨秉初心,75载砥砺奋进铸辉煌。
《大同日报》,我人生的导师,心灵的灯塔,一生的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