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日报人”了。辛勤耕耘新闻工作三十余载,他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出了从艰苦奋斗到幸福生活的距离。
虽然过去很多年,父亲伏案写作的样子我至今记忆犹新。每当我想走过去看看父亲在做什么的时候,总是被母亲及时拉住,“写稿子呢,别去打扰你爸爸。”那时候,一沓稿纸、一支笔、一个黑皮笔记本就是父亲工作的全部。仔仔细细翻阅白天本子上做的采访记录,父亲在稿纸上勾勾划划、写写停停,一坐就是很久,一直到我合眼入眠。
后来,我在离司令部街不远的地方上了小学。放学后,父亲穿过拥挤的车流和人群接上我,回到那栋灰绿色的老楼,再梳理手头的事情。很长一段时间,那个不大的院子就是我玩耍的主要场地。我还记得侧边楼梯上去长满杂草的琉璃瓦,记得对面超市包装里带着玩具的小零食,记得拿来折纸写得满满当当的废稿纸。就是这些一页又一页的稿纸,换来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也在我心中深埋下一颗文字的种子。在父亲影响下,我逐渐喜欢上看报、读书,成为《大同日报》的忠实读者和投稿人。
那个时候,我家并不宽裕,但父亲总是在竭尽所能给予我更好的成长环境。他给我买来最好的教材和书籍,周末为我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训班。父亲觉得,他多辛苦一点,我就能少吃一点苦、少走一点弯路,多掌握一些安身立命的本领。在为人、立身、处事之道上,父亲就是我最好的教材。
在报社的桌子旁父亲一坐就是近30年。时至今日,我总还能在晚上看到父亲端坐在电脑前,听语音、改材料、写文章,在编辑的岗位上发挥着光热。从纸笔到键盘,从政法工作到编辑工作,从司令部街到御东,奋斗精神在父亲身上、在深耕文字工作的那群人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毕业后,《大同日报》在我心中埋下的文字种子拔节生长,赋予我独特的文字领悟力和判断力,让我在公务员考试中以较大优势领先同岗位竞争者,成为一名政府公务员。每念及此,我都心怀感激。
如今,早晨看报、读报已经成为了我每日的工作习惯,从中领会政策精神、把握时事要闻是材料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接过沉甸甸的笔杆,我恍然间领悟了奋斗的意义。每当我感到疲惫与倦怠的时候,总能想起父亲挑灯夜战、奋笔疾书的身影,那是我一切关于美好生活的基点,更是父亲向我讲述的一代一代传承了75年的“日报人”奋斗精神。在一个个满弓紧弦、加压奋进的日子里,父亲的背影始终激励着我,在目光所及的最前方灼灼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