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用传统文化赋能大同文旅

本报记者 赵永宏
图为参观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吉家庄考古国际研究基地考察

  近日,由山西大同大学新闻学院融媒体中心、云深处工作室出品的三维动画作品《北魏庖厨宴饮》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民族融合史,以三维动画讲述北魏平城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整个画面形象逼真,故事生动,极具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当前,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不少人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大同人也正在用各种创新的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穿着汉服游古城,考古盲盒看变迁,文创雪糕品文韵,3D打印、VR等新技术应用,舞蹈、影视等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打开方式,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让传统文化展现出独具魅力的文旅内涵。

  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

  随着“文创热”的兴起,不少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活力。各种奇思妙想让一些文创产品“爆款”频出,传统文化和文物古迹也以更加鲜活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

  文创雪糕打卡景区,增强了游客与景区的亲近感。炎炎夏日,尝一口雪糕,舒爽之后收藏到的是一份“景区念想”。悬空寺雪糕让我们看到了“浮雕”文化的美轮美奂,云冈石窟雪糕令游客感受到创意的新奇特。

  遗址考古带火乡村文化,村民乐享传统文化成果。“北漂”20多年的云州区吉家庄村村民陈洪浪本以为会跟故乡越来越生疏,没想到回乡后切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中国人民大学吉家庄考古国际研究基地,他明白了在大同聚居的先民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场景,明白了他们为人类进步创造了怎样的文明成果。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吉家庄村,让他感到生于斯长于斯的自豪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前表示,未来,他们就是想引导本地村民接近考古文化,让他们成为吉家庄考古遗址的“讲解员”,以村民更接地气的原味讲述,展示吉家庄遗址的千年文明。

  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在网络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当下,创新与传统文化同声相应,讲好大同故事有了新表达。

  在云冈石窟监测中心,云冈石窟内各项环境因素的实时数据在大屏上不断闪现。这个监测中心拥有250个监测点,像嵌入各个洞窟的神经元细胞,时刻感知、传输着所有窟内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除了数字化监测,我们一直在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云冈研究院监测中心研究员任建光表示,数字化采集的数据由于其数据全面、成像质量高,在文物研究和保护研究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对文物数字化采集后可以进行3D打印,从而让文物“走出去”。根据计划,“十四五”期间将完成全部石窟的数字化采集工程。

  为文化传承绽放时代风华

  如何在文旅深度融合中让文化活起来,原创舞蹈诗剧《天下大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天下大同》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亮相。在《瑰宝云冈》一幕中,360度旋转舞台上,亦真亦幻的飞天舞展示了云冈灿烂文化,唯美的空间艺术、虚实结合的画面、时空交错的冲击、刚柔并济的舞蹈动作,带给观众很强的观感。

  让历史“动”起来,让文化“活”起来。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关键在于活化利用,要与现代人的认知需要和精神需求相契合。正如河南卫视播出的《端午奇妙游》开场水下舞《祈》一样,舞者在水下衣袂翩跹,拂袖起舞,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采访中,本地不少文化旅游界人士表示,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系统性保护传承,让“活”起来的传统文化在大同文旅融合中生根开花,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大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未来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地产周刊
   第07版:综合新闻
   第08版:文旅周刊
大同中医药文化有了传承新基地
用传统文化赋能大同文旅
促进区域合作 加强文化互动
我自豪 我是一名教师
在那遥远的地方
《大泉山变了样》(国画) 白云作
从眼里浸入心底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