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多年的老报人赫浦已年过八旬,但多年的记者生涯,让赫老的思维依然清晰。1972年,赫老来到大同日报社工作,由此开启了与记者这个职业长达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从1972年到报社,我几乎在报社各个采访科室工作过。”一打开话匣子,说起昔日深入一线采访的那些事,赫老就滔滔不绝,仿佛说上三天三夜都不会疲倦。第一次下井采访让赫老记忆深刻,“我第一次下井采访是去杏儿沟煤矿,矿上安排下井采访。那时候井下生产条件落后,主要靠手工作业,可不像现在全是机械化设施,矿工们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我们白天下井采访,等上来手和脸都是黑的,一开口只看见牙是白的,简单洗漱一下还要连夜写稿子,没有电脑全是拿稿纸手写,第二天要把成稿送回报社排版刊发。”赫老说,那时候大同的煤矿基本上分布在云冈和口泉两条沟里,去矿上采访经常一去一周,而在多年的采访生涯中,他几乎下遍了大同市属所有煤矿。同时,矿工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品格也深深地鼓舞着他,激励他迅速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赫老说,要想当个好记者必须有不怕苦的精神,更要有扎根一线的坚守。“在当农业记者时,去古店、平旺、小南头这些地方采访,都是骑车去骑车回,还不能耽误了写稿子。当好记者要具备良好的采访作风,树立良好的记者形象。那时候到矿上采访去一次那就不能今天去今天回,要自己带上粮票在矿上住下来,深入工作一线去看、去感受,这样才能写出带着‘煤味儿’的好稿子。”一边聊一边回忆,赫老说,在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他有17个正月初一是在采访中度过的。辛勤耕耘、努力奉献,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一些贡献,现在回想起来他感到十分欣慰。
从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从手写稿件到电脑办公,《大同日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当年全省百名优秀记者编辑之一,赫老为自己能见证《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激动不已。赫老深情地说:“希望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报人能把坚守初心、开拓创新的精神传承下去,忠实记录时代变化的恢弘与细节,不负记者的职业使命。”
本报记者 张世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