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参加工作30多年来先后换发的4个记者证,这些证件的更替变化,也见证了《大同日报》的发展历程和岁月变迁。”老报人王彦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边翻看着他珍藏已久的记者证和老照片,一边回忆着往昔难忘的工作时光。
“美术编辑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美化报纸版面,每天都要画栏题、画插图等,让我们的报纸看起来更生动有趣一些。”谈及在大同日报社从事30多年美术编辑工作的经历,今年83岁的王彦老师仍记忆犹新。
“我记得有一年省运会在大同举办,当时为了给报纸配一张大场面的开幕式图片,我早早就去现场选择合适的角度,速写画出省运会开幕式的盛大场面,用作报纸配图。”王彦老师感慨地对记者说,那时报社没有先进的设备,采编校印工作都很辛苦。“当时,报社接收新华社稿件只有模显机,传过来的新闻稿字迹模糊。为了保证新闻不出差错,编辑每天都要收听广播,并把所需要的新闻录下来,与从模显机上传过来的新闻逐字逐句进行校对,然后再上报纸。”
“如果遇上重大的事件和会议,报社要派专人提前住在北京,亲自从新华社取稿。”王彦老师说,“我也曾去北京取过稿,一般在重要会议召开的几天前就在北京守候了。新华社的稿件一出来,早已等候的工作人员便迅速拿上,送至北京到大同的火车上,交给事先联络好的乘务员。等火车一回大同,报社便派专人到火车站去接稿,然后回来刊登在《大同日报》上。”
“条件虽然较差,工作虽然辛苦,但人们都任劳任怨,工作环境宽松和谐。”王彦老师回忆起过去的岁月时,仍很怀念。王彦老师介绍道:“那时,从总编到普通记者、编辑都要参加劳动,包括粉刷办公室、清扫垃圾、擦玻璃。当时还提倡参加植树、深翻土地等劳动。劳动完后,大家还要集体下厨做饭,你洗菜、我和面,大家说着、笑着,其乐融融的景象至今还让我难以忘怀。”
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同日报》,伴随着大同和平解放的历史而诞生,已走过75年风雨历程。从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为如今拥有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形态,以及发行、印务、广告经营、文化活动展览等多种运营业态的传媒集团。“我们全体报人与时俱进、勇于革新,勤于学习、善于开拓,相信《大同日报》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王彦老师信心满满地说。 本报记者 何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