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基因检测破解迷雾 对症施治罕见疾病

—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胆石症外科与检验科携手诊疗遗传病例

  本报记者 孙晓娟 杜一博  通讯员 郭承宗

  饱受折磨,三十载迷雾风云

  一位已经被黄疸折磨了近30年的中年人,此次住院原因仍是黄疸。30年来,王先生(化名)反复因胆红素升高于各大医院间寻医问诊,总胆红素最高时可以达到210umol/L,却始终未能找到黄疸的病因。患者发生黄疸时没有明显不适,仅有时伴有乏力和瘙痒。其中,胆红素的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辗转多家医院只能被嘱咐好好休息,并没有找出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案。

  揭开迷雾,难道是家族遗传?

  日前,患者来到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胆石症外科就医。王先生以往就诊发现的黄疸都是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而这次腹痛后出现的黄疸却是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腹部超声及CT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

  病例立即引起该院外科各位专家的高度重视。该院外科庞尔国院长接诊后,经过对其既往病史、家族遗传史等资料的详细了解,其中一些细节引起了庞尔国的注意——患者母亲也患有黄疸,且近年来其妹也反复出现黄疸,目前因病情严重还导致无法正常工作。

  针对这些情况,该院迅速组成了由外科庞尔国院长、检验科王跃平主任、影像科纪智主任为首的多学科会诊团队。经过缜密分析与讨论,高度怀疑患者及其家属是因遗传疾病导致的家族性黄疸。   

  随后,专家组决定进行基因检测查找真正病因。他们的血液样本采集后被立刻送达该院检验科。伴随着“贝克曼”全自动化验仪器的运转,迷雾正被人们的期待中拨开——患者妹妹的外周血有球形红细胞,结果发现ANK1基因突变,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HS)。王先生的基因检测结果出来时,医生震惊了——他不只是简单的一个HS。

  水落石出,遗传基因罕见变异

  王先生基因测序结果中发现SPTB、UGT1A1基因罕见变异,提示他同时存在HS和Crigler-Najjar综合征。

  王先生父母进行的基因检测发现其父亲和母亲都有UGT1A1基因变异,母亲同时存在SPTB基因变异。也就是说,患者的HS是由于母亲的基因变异遗传导致的疾病,而他的Crigler-Najjar综合征是父母双方遗传所致。

  HS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贫血、黄疸、脾肿大、外周血球形红细胞增多。其遗传模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目前已明确的HS致病基因包括ANK1、SLC4A1、SPTA1、SPTB和EPB42。由于这些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球形变,在脾脏中被破坏而引起溶血,所以这类患者会出现溶血性黄疸,贫血及脾脏肿大表现。

  胆道系统的结石是HS的常见并发症,胆红素代谢紊乱、非结合性胆红素大量排泄到胆汁中并过饱和会引起胆色素结石的形成。HS通常表现的是溶血性黄疸,但合并胆管结石时可以表现为梗阻性黄疸。这位患者入院时的表现就是梗阻性黄疸。

  虽然患者及其母亲、妹妹都患有HS,但他们的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却有不同的基因变异。患者及其母亲是SPTB基因罕见变异,而患者的妹妹是ANK1基因突变。ANK1是HS最常见的致病基因,而SPTB基因罕见变异导致的HS相对发病率较低。患者及其父母均发现的UGT1A1基因罕见变异,患者的妹妹却没有出现。

  基因检测是诊断HS的有效手段,基因检测方法现有四种。罕见病例提示临床医生,在遇到如可疑遗传性疾病导致的黄疸一定要做基因检测。医生必须具备对基因检测的相关医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免造成漏诊和误诊。

  对症治疗,遗传疾病有效控制

  HS的治疗目标是预防或尽量减少慢性溶血和贫血的发生,并没有针对红细胞膜缺陷的特殊治疗手段。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脾切除术。然而,由于脾切除术后容易导致严重的感染和血栓栓塞性疾病,一般推荐中重度HS的患者进行脾切除术。但如果患者是合并其他的切脾治疗效果不佳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比如遗传性口型红细胞增多症,则不主张进行脾脏切除。若患者同时存在胆道结石,且引起临床症状,可同时行胆囊切除术。     

  患者经过抗感染及胆道支架植入治疗后,胆红素明显减低,准备行胆囊切除术。因患者同时存在Crigler-Najjar综合征,暂不建议进行脾脏切除。

  基因解码,点亮生命希望

  浩瀚医学星空,每一例罕见疾病的破解都是对医学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与实践。王先生及其家属的诊疗历程,恰似一场跨越三十载的“医学长征”,生动诠释了基因检测在遗传性疾病诊断中所起到的决定性意义。

  面对反复困扰却病因成谜的黄疸,传统检查手段虽可捕捉一些蛛丝马迹,却很难触达疾病本身。而基因检测精准揭示了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这一“真凶”,更意外发现了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双重打击”。这种罕见基因变异组合,如同隐藏在遗传密码中的“复合谜题”,挑战着临床医生的诊断智慧。

  特殊病例引发深思——在其家族遗传基因模式的多样性——同一疾病的引发均由各自家庭成员中呈现不同的基因突变所致。打破了医生对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固有认知。提醒医学临床工作者在接诊遗传疾患时,务必关注其家族谱系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了解,并做全面分析。

  基因检测精准锁定患者致病靶点,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还为患者第一时间提供了具体化、科学性有意义的医疗方案。

  面对HS与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双重夹击”,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专家团队摒弃“一刀切”的脾切除术,转而打出胆道支架植入与胆囊切除术的“组合拳”,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对症施治”是医术核心。临床医生需要掌握和运用基因检测的相关知识论与方法论,如此他们方能破解迷雾,为罕见遗传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标题导航
~~~—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胆石症外科与检验科携手诊疗遗传病例
~~~
~~~
~~~
~~~
~~~“发物”这个词在生活中较多提及,究竟何为“发物”?肿瘤患者能否吃“发物”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市二医院临床营养师李云清,聊一聊肿瘤患者应如何对待“发物”。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健康
   第07版:教育
   第08版:广告
基因检测破解迷雾 对症施治罕见疾病
四种方法有助缓解胃疼
站直喽 别“塌”下
太乙“可爱”,雷军“逆生长”,你站谁?
抑郁、双向对症治疗才有效
“发物”因人而异 肿瘤患者别拒荤腥